韩昊,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积墨流光:谈韩昊《二十四节气》中的光影创新与色彩变革
李国伦
作者作为《<苏东坡诗词创作百图>诗词图赏析》一书的作者及《诗意百图》的收藏者,对韩昊先生山水画创作的笔墨语言有一些研究。在当代水墨艺术的演进中,韩昊作为“80后”山水画家的突出代表,其艺术探索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渊源,又展现出锐意求新的时代精神。师承贾又福、姚鸣京、卢禹舜、田黎明等名师,上溯龚贤、李可染、黄宾虹积墨法之精髓,更在其博士研究阶段,将山水画与光、计白当黑的这一课题提升至学理高度进行系统探究。其《二十四节气》系列,堪称韩昊融汇传统积墨与光影研究、并大胆革新色彩语言的集大成之作,构建出既浑厚华滋又充满内在光感与生命律动的独特视觉世界。
一、积墨生辉:光影层叠中的浑厚气象。
韩昊的积墨法,绝非对古法的简单复刻,而是以深厚学养为根基的创造性转化。他深刻领悟并融合了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墨韵、李可染“逆光山水”的意境,更将博士期间对自然光影流转的学理洞察熔铸于笔端。其积墨之妙,在于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反复皴擦晕染,在深郁处凝聚起沉雄磅礴的力量感,在墨色的微妙渐变与渗透中,精准捕捉并呈现光的存在、流动与呼吸。这使得他的画面往往超越具体景物的描绘,升腾出一种浑厚雄壮、茫茫然涵泳于天地宇宙之间的宏大气象。
《小暑》一图,正是这种积墨光影美学的典范。画面以浓重、深邃、饱含水分的墨色反复积染,营造出大地如熔炉般蒸腾、热浪翻滚的基底氛围。墨色并非僵死,而是在积染的层隙间透露出光感,仿佛炽热的暑气使空气本身都在震颤发光。尤为精妙的是其空间意境的营造:画面中下部墨色浓郁沉厚,如大地深渊;而画面中上部则通过巧妙的留白或淡墨的渲染,豁然洞开一片澄澈、空灵的境界——近观如天池般明净,远望则引人遐思无限,仿佛通向浩渺的宇宙之境。一匹笔墨精炼、形态写意的糜鹿悠然静立于这片光墨交织的边界地带,它非为具象的描绘对象,而是点睛之笔,如同一个灵性的符号,瞬间将观者的思绪由灼热的大地带入清凉而深邃的星空玄想之中,完成了从物候感知到精神升华的跨越。
二、意象凝练:超越形骸的节气魂魄。
在《二十四节气》系列中,韩昊展现了对具象形态的高度提炼与超越。图中除却作为符号或意境点题的极简果木、花草、木屋轮廓,以及具有象征意味的鹿、鸟等元素外,基本摒弃了繁琐的细节刻画。他着力追求的,并非对节气物候表象的忠实记录,而是对其内在精神、气息与生命律动的深刻把握,通过笔墨语言大胆表达。
其笔墨语言因而趋向高度的凝练与抽象性:大片湿润淋漓的泼墨与晕染,氤氲出《谷雨》的迷蒙水汽与万物生长的湿润感;干涩飞白、迅疾有力的笔触,挥洒出《秋分》的爽朗秋风与天地澄澈;凝重如铁、团块累积的大块白色代替雪花,则传递出《大雪》的沉静肃穆与天地归藏。画面中的点、线、面,墨的浓淡干湿焦,都超越了描摹物象的功能,升华为纯粹承载节气能量与情感意蕴的媒介。这种对“形骸”的主动疏离,使其艺术表达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与精神强度,得以直指节气的核心魂魄。
三、色彩新章:突破传统的视觉交响。
韩昊在《二十四节气》系列中所展现的色彩运用,是其艺术语言最具突破性和标识性的特征之一,标志着对传统水墨画“水墨为上”、“随类赋彩”理念的显著拓展与革新。他大胆启用强烈、饱和甚至具有冲突感的色彩,探索前人画谱中罕见的色彩组合与搭配逻辑,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他突破了传统浅绛、青绿山水温雅含蓄的设色范式。在描绘盛夏的《大暑》中,在深沉厚重的墨底之上,赫然跃入饱满欲滴的翠绿(如蒸腾的生机),并辅以冷冽的群青和宝石蓝,形成热浪与清凉交织的强烈视觉张力与节奏。表现《寒露》的清寒时,他出其不意地点缀几笔温润的朱砂和明快的藤黄,如同寒霜下顽强跳动的生命之火。韩昊的色彩运用,核心已非“随物象之类”而赋彩,而是“随心象之情”、“随节气之气”。色彩本身获得了独立的表情与力量,成为传达特定节气之温度、情绪、能量场和精神内核的革命性语言。这些看似大胆甚至“冒险”的色彩组合,在其精心构建的画面结构中,达成一种充满现代感与生命张力的和谐,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新色彩搭配与构图语言。
韩昊的《二十四节气》,是以积墨为根基、光影为灵魂、色彩为锋芒所谱写的当代水墨诗篇。他将古法积墨锤炼出承载天地浑茫气象的强度;以对光的精深研究赋予水墨以内在的生命呼吸;更以无畏的色彩革命,打破了传统的视觉藩篱。画面中那只静伫于《小暑》墨色深渊与光明天空间隙的灵鹿,正是韩昊艺术精神的绝妙象征——它引领观赏者超越形似,在墨与光、色与韵的交响中,谛听四时更迭的深沉韵律,感悟生命与自然同频共振的永恒诗意。这不仅是一套描绘节气的画卷,更是一位深谙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笔墨语言,对天地大美与生命哲思进行的深刻礼赞。
立冬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立冬:霜染万物,冬之伊始。
这张《立冬》我以水粉为媒介构建冬季美学意象:通过枯笔技法表现霜蚀的树干肌理。
小雪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小雪:万物缄默
这张《小雪》先调花青藤黄,描摹枝头将枯未枯的叶。待墨色半干时,以笔尖蘸取白粉,从树梢轻轻点染而下。表现雪色渐渐漫过叶脉,节气更迭的意象。
大雪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大雪:雪至盛,万物潜藏
此幅《大雪》取赭石皴擦山体,浓墨晕染远岫。通过干湿对比与留白处理, 表现雪覆冻土的凛冽质。
冬至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冬至:阳气起
这幅《冬至》左侧山石以花青皴染,笔墨力求简净。清冷山体间,暗含冬至阳气初升之象。
小寒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小寒:寒气犹未极也
《小寒》这幅作品,我将山石简化为几何形体,赋予画面装饰性美感。通过主山的宏大与其他小山峰的环绕,形成众星捧月之势,突出主体。在色彩运用上,以花青调墨,层层积染,营造出寒气至极的意境。
大寒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大寒:寒气逆极
《大寒》这幅作品,我只绘一隅孤坡,坡下以淡墨渲染,云雾氤氲,寒气弥漫。画面极简,追求凛冽刺骨的冰寒之意。
立春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立春: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此作取近远二山为象,以积墨之法层层皴染。追求笔墨浑厚,草木萌蘖之感。表现岁首阳和,万物更生的气象。
雨水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雨水:小雨如毛
在这幅《雨水》中,我以疏林润石入画。作画时,墨色氤氲处,我刻意追求烟岚欲湿的效果。我想表现的,正是天地得霖而苏醒,万物受润而秀发的意境。这与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境不谋而合。
惊蛰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惊蛰:春雷惊百虫
我在这幅《惊蛰》以胭脂色入画。笔下的土地仿佛被春阳晒暖,蛰伏的虫儿渐渐苏醒。我想通过这种温暖的红色调,表现春雷乍动、万物复苏的那份生机。
春分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春分:万物复苏,昼夜平分
我在这幅《春分》创作中,山石以赭石层层积染,呈现出大地回暖的厚重质感;土坡则运用石绿点染,表现草芽破土而出之感。这种冷暖交融的用色,正是我对"昼夜平分"这一节气特质的理解。
清明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清明:气清景明
在这幅《清明》中,我以白粉画树。灰墨在画面上下晕染开来。白树与氤氲的墨色交织。灰墨的朦胧中透着几分清冷,正是这个节气特有的哀思。
谷雨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谷雨:雨生百谷
我在这幅《谷雨》中,以湿润的笔墨勾勒出近处新耕的农田。远处的云雨空蒙,与近景的蓬勃生机形成对照,正是"雨生百谷"的时节写照。
立夏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我在这幅《立夏》中,我用细笔描绘山石间蓬勃生长的野草。墨色浓淡相间处,有夏草葳蕤之感。山石肌理间点缀的点点新绿,与苍劲的墨线形成鲜明对比,正是"万物至此皆长大"的立夏气象。
小满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小满:满而不盈,满而不溢
我在这幅《小满》中,取幽谷一隅入画。近处嶙峋山石以枯笔焦墨写出,棱角分明;远处飞瀑则用淡墨横扫,似银河倾泻。墨色氤氲处,雨雾缭绕,虚实相生之感。
芒种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芒种:芒种至,麦浪翻滚
我以泼墨写就这幅《芒种》,表现盛夏的盎然。用饱满的青绿表现生命的蓬勃。
夏至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夏至:夏已至,昼最长
在这幅《夏至》的创作中,我以黄宾虹先生"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为指引。反复积墨数十遍,使山体在浑厚中见灵动,林木于华滋处显生机。
小暑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小暑:温风至,小暑来
我在这幅《小暑》中尝试了新的构图方式——舍去天空,让瀑布自画面上方奔涌而下。在小暑的时节里 ,有清凉之意。
大暑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大暑:大暑,天似火炎
这幅《大暑》我以巨嶂式构图展开。追求饱满和厚重的笔墨。在笔墨的浓重中,展现天地间最炽烈的生命力。
立秋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立秋:秋意浓,立秋来
《立秋》这张画景色比较简单。我先用浓墨画山石,淡墨勾勒树木、长廊。最后用橙色罩染画面。表现秋日的意象美
处暑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处暑:暑气去,凉降至
这幅《处暑》以青绿渲染,不留天地,一脉飞瀑自画外奔涌而下。不知略有清爽之意否。
白露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白露:白露苍苍,秋桂飘香
这幅《白露》以淡墨起笔,青绿晕染,远山浮动着掺了白粉的雾气,恰如节气更迭时,天地间那一缕欲说还休的清凉。
秋分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秋分:阴阳各半,冷暖相伴
《秋分》截取农家小院一隅,以橘色为韵。似篱笆上仍有暖意。三分留给夏的余韵, 七分酿作秋的清醒。
寒露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寒露:惊秋晚,菊渐黄
《寒露》聚焦中景。左侧画一山壁,删繁就简。远山隐于秋色雾气之中,氤氲之间,表现一种秋意之美。
霜降 34x51cm 纸本设色 2025年
霜降:秋将去,降初霜,霜降至,露凝霜
这幅《霜降》以花青调墨,绘出三座峭拔的山峰。以清冷的色调为主。墨色层层晕染的过程,也恰似霜华渐凝的过程。
水墨时空的咏叹:从东坡诗意到天地节律
——评韩昊《二十四节气》山水画创作的意境升华
李国伦
笔者作为《<苏东坡诗词创作百图>诗词图赏析》的作者,我曾深入研究过青年实力派画家韩昊先生以一百幅水墨山水画重构苏东坡诗魂的深邃世界。这位被公认为当代中国“80后”最具实力与开创精神的山水画代表人物,其艺术探索始终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深度与锐气。当他的《二十四节气》图徐徐展开时,一种更为宏大的艺术抱负与更为精微的宇宙体悟扑面而来。如果说《苏东坡诗意百图》是韩昊以水墨为桥,深情叩响千年诗心,在文学与绘画的共鸣中构建起一片精神的栖居地;那么《二十四节气》图则是一次更为壮阔的转身——他以水墨为网,直接撒向天地运行的永恒脉搏,在咫尺间捕捉那无声却磅礴的宇宙呼吸。这两部巨制,恰似水墨时空里一曲壮丽的二重奏,彰显了他作为同辈翘楚的艺术格局与驾驭宏大题材的非凡能力。
一、从诗性锚点到宇宙节律:意境的深层拓展。
韩昊在《苏东坡诗意百图》中展现出的非凡造诣,在于其将东坡诗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逸,凝练为充满象征意味的水墨意象。而《二十四节气》图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其实现了从“文学意境依托”向“天地本源体悟”的高度跃升。他不再仅仅为经典文本作视觉注脚,而是直面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以心印物,倾听天地本身细微而宏大的节奏。画面上,无论是初春大地萌动的混沌生机,还是盛夏万物勃发的淋漓元气,抑或深秋层林尽染的萧瑟绚烂,乃至寒冬万物敛藏的静穆空灵,韩昊皆以高度凝练的意象群加以呈现。画面中那悠然出没的鹿影,或独行于雪径,或隐现于林霭,已非单纯的点景之物,它们如同东坡笔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化外精灵,成为自然时序中永恒静观的象征,与《苏东坡诗意百图》中常伴东坡诗意的鸟雀意象遥相呼应。这些鸟雀或掠过节气流转的天空,或栖息于季节更迭的枝头,成为沟通古今诗心、串联时空意境的灵动画符。
二、流动的时空与不灭的诗魂:水墨的哲学赋形。
如何在静止的平面上表现时间的永恒流淌?这是韩昊在《二十四节气》图中面对的核心命题,也是其艺术语言的惊人突破。他超越了传统山水对四时景物的表象描摹,以水墨特有的氤氲变幻与计白当黑的深邃智慧,赋予“时间”本身以可视的形态。画面中大片留白所营造的虚灵之境,已非简单的空间处理,而是承载节气流转的河床,是光阴流逝的具象载体。墨色的浓淡干湿、笔触的疾徐顿挫,皆成为记录时间刻度的密码:初春的淡墨朦胧中蕴含着万物复苏的悸动,盛夏的淋漓墨色喷射着生命的热烈,深秋的枯笔焦墨沉淀着岁月的重量,寒冬的凝滞墨团则预示着新一轮萌动的蓄势。韩昊的笔触,仿佛与天地呼吸同频共振,敏感地捕捉着物候精微的嬗变。尤为重要的是,他将《苏东坡诗意百图》中已炉火纯青的东坡诗意精髓——那份超越时空的豁达、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视、于无常中见永恒的哲思,完美地融入了对节气本质的观照之中。这使得《二十四节气》系列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图解,更是浸润了千年文人精神血脉对宇宙生命律动的深沉体悟与诗性礼赞。
三、文明基因的视觉转译:意象的深度共鸣。
韩昊描绘《二十四节气》,其深层意义在于以当代水墨之语,激活并转译了深植于中华农耕文明肌理的文化基因与生命哲学。画面中的意象群——广袤的田野、劳作的痕迹、沉甸的果实、冰封下的暖意,皆超越了具体场景的再现。它们指向“天人合一”的古老宇宙观,指向“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指向在时序轮转中对生生不息之力的永恒信念。这与《苏东坡诗意百图》中对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之人生境界的描绘,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对中华文化中那份坚韧、豁达与诗意的深刻致敬。鹿与鸟的意象在两部作品中反复出现,如同穿越时空的诗性信使,在东坡的诗意世界与天地的节气循环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而坚韧的精神纽带。它们的存在,使得《二十四节气》图不仅是自然时序的画卷,更是古老文明生命意识在当代水墨中的璀璨回响。
从《苏东坡诗意百图》到《二十四节气》图,韩昊完成了一次艺术视野的壮丽升华。作为“80后”一代山水画家中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他的画笔,从深情锚定于历史长河中的不朽诗魂,坚定地转向了宇宙苍穹那永恒不息的脉搏律动。前者是与东坡隔空对话,以水墨共情于千载文心;后者则是以水墨为符,直接记录天地自身那宏大而精微的呼吸与心跳。当鹿影掠过霜降的枯枝,当鸟雀鸣唱于清明的雨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对自然的礼赞,更是一位深谙东方美学精髓的艺术家,以水墨为舟,载着东坡诗魂赋予的慧眼与诗心,驶向宇宙本源深处,为我们带回的关于时间、生命与永恒的不朽咏叹。这咏叹中,回荡着中华文明对宇宙节律那份古老而温存的凝视,以及对生命在时序轮转中展现的尊严与韧性的永恒礼赞。韩昊以这两部沉甸甸的系列巨制,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坐标,更以卓越的实践证明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深度开掘与创新性转化的巨大潜能。
标题:韩昊——中国当代艺坛代表性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4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