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9字,读完约4分钟

阿尔弗雷德·丹尼森( 1809年-1892年)是英国19世纪最受欢迎、最具特色的诗人,是继华兹华斯之后的英国桂冠诗人。

其诗作的主题素材广泛、想象丰富、形式完美、措辞优美、音调有节奏。 《国王的田园诗》、短诗《岸边曲》、《过沙洲》、其他重要诗作有《尤利西斯》、《埃诺阿登》、受老子启发创作的长诗《先贤》等。 代表作品为131首诗《追悼》,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过沙洲

作者: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夕阳的星星发出清晰的声音远走我的大海时,沙洲上没有悲鸣的潮水奔腾着,却像睡着了一样听不见海浪的声音。 浪花没有来自大海深处哦。 现在再次回家。

黄昏的钟声

而且夜晚很宽敞

我坐船出航的时候,

没有离别的悲伤

潮水穿越时空

带我去远方

我想越过沙洲

当面带路。

英国伟大的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于1892年10月6日去世。 在他的葬礼上,来宾朗诵了《过沙洲》一诗。 这是诗人八十岁时作的,也是诗人晚年最擅长、最有名的诗。

《过沙洲》只有十六行,共四个诗节。 在第一诗节中,诗人首先用“落日”、“夕星”两个齐名的写景名词,勾勒出日落西山的黄昏图景。 这时,清晰的声音在呼唤。 很明显,那就是冥冥中的“死神”所呼唤的。 但是诗人不害怕,不逃避,不悲伤,希望他离开后,别人不要沉浸在悲伤中。 诗人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大海的航海,是他人生中的经历,浩瀚的大海是他的旅行和目的地。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描绘了寂静的夜幕下的大海。 此时,白天喧闹的大海终日奔腾,似乎安静了下来,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潮水来自大海深处,大海是它的家,现在就回家,诗人海远航也回家。 在诗人的笔下,对于死亡,不是恐惧或逃避,而是越来越多的美好家园之旅。

第三诗节与第一诗节的意境相同。 诗人还用两个并列写景的名词“黄昏”“夕阳”描绘了美丽的黄昏景象,黄昏和黄昏分别对应着第一诗节的落日和夕阳,是第一诗节的迅速发展,在时间尺度上更是如此。 在第四诗节中,诗人再次写下了潮水和大海,表明了潮水将诗人带到大海,诗人朝拜领航的意思。 第四诗节和第二诗节的文案相近,但第四诗节不是第二诗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文案上的递进、强化和意义上的升华。 展现出诗人对生死的思考,以及面对死亡超然、冷静、平静、优雅的态度。

“过沙洲”共有四个诗节,每节四行,压着abab的交叉韵,给人一种非常整齐、优美的感觉。 在音长方面,诗人都选择了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词汇。 这些长元音和二元音词汇的采用,给诗带来了悠长的旋律,伴随着优美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给整首诗赋予了唯美的意境。

诗中充满了贴切而有意义的比喻,沙洲被比喻为生与死、尘世与阴世的分界线。 落日、夕星、薄暮和晚钟比喻生命之旅即将结束。 远航就是走向生命的尽头。 他表现出了诗人乐观的生死观,如退潮后重返大海般的回家等。

另外,《过沙洲》以丰富的视觉、听觉等形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超逸的世界。 夕阳落下的黄昏,夜晚的星星跃上夜空,暮色苍茫中,诗人在寂静的海边上船远走,沙洲挚友送行,诗人挥手告别。 听:悠扬的钟声响起,在暮色中摇摆。 喧闹的大海至今仍不澎湃,风平浪静,落潮悄然回家。 诗人感情上的乐观和泰然,与视听场面的描写非常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诗的主题。 像音乐一样阅读来治愈心灵,我不认为是暮年的老人为自己写的离别诗。 诗中借名词描绘的黄昏景色,也与空灵交相辉映,时空大距离交相辉映,诗意更深,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往年,《过沙洲》被编成诗人诗集的最后。 事实上,这首诗不是诗人作的最后一首诗,但诗人在临终前几天要求子孙用这首诗排在殿后。 因此,人们总是把这首诗集中在诗人所有诗集的最后一首,作为诗人绝笔的作品。 《过沙洲》音韵优美,意象丰富,比喻贴切,寓意丰富,特别是这首诗的主题,更是精彩绝伦。 全诗讲的是生论死,完全没有生死之言,就像把诗中所表达的死亡归结起来一样,对死亡的坦然冷静的态度,可以说吸取了诗人的人生哲理,更令人感兴趣。 诗整体借景抒情、情景和谐、美的意境等都给网民留下了美的享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独具风格,无愧于诗人的压轴之作。

□白艾贤

信息推荐

双方在巨大的英欧未来关系的第三次谈判中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

新华社伦敦5月15日电(记者桂涛)英国“脱欧”谈判首席代表戴维·弗罗斯特15日表示,当天结束的英国与欧盟未来关系的第三轮谈判是...

标题:“优雅淡定的回家之旅 赏析丁尼生诗作《过沙洲》”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