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5字,读完约10分钟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心的新疆,在田县大丽花布依乡,安静的时间里以最朴素原始的姿态绽放,曾经被认为“野人”“遗民”的神秘克里雅人,百年来一直隐藏在这片“死亡之海”的“海心”中。

从沙漠南缘的新疆出发,从田地町向北,沿着清澈河岸,通过饱经沧桑的白杨、红柳,越过大沙丘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位于距离田绿洲240多公里的库里亚河的尾巴,被称为“沙漠之脐” 240公里以上的路程,越野车要走7个多小时,才能到达1989年成立的大丽亚布依乡政府。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3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移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大丽花布依”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神奇的绿洲,居住着369户、1342个牧民世,在原始的胡杨林中游牧。

“大丽花布依”的意思是“大河之缘”。 这条大河,就是克利雅河,在维吾尔语中是“漂移不定”的意思。 从昆仑山发出,从南向北纵贯田县,沿河流形成东西10公里、南北300公里以上的绿色走廊。 灌溉于田绿洲后,蜿蜒曲折,深入沙漠腹地,用尽最后力量,在河尾吕孕育出了小小的大丽花布依绿洲。

瑞典探险家斯文·海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寻宝。 在沙滩上发现唐代的丹丹·乌里克和汉晋时期的卡拉脚两个遗迹后,他越过沙丘,穿着胡杨林,穿过芦苇丛,意外地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

在着作《亚洲腹地游记》中说:“林子里的老居民是真正的隐士。” 他把这里叫做“古斯字节”,把这些居民叫做“半野人”。

除了中外探险家、考古和科学研究者外,达利亚布依对外界来说是陌生的名字。 作为距离那100公里以上的尼雅古城汉代精绝国,因出土了着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锦而闻名。

1982年,石油地质勘探队从新疆沙雅县向南,乘坐沙漠越野车进入克里亚河绿洲。 车里发出巨大的声响,沙漠放牧的人转身逃跑了。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了长尾巴的野人”的消息从沙漠传来,震惊了世界。

“野人的尾巴”是指透明人腰后不戴的斧头的长柄。 不用鞭子的克里雅人砍不到斧头,他们砍伐白杨树树枝喂羊吃树叶,砍掉枯死的白杨树作为煮饭用的柴火。

英国历史学家托比说,解开人类文明之谜的关键在塔里木盆地。 在这里,多个游牧民族扮演着他们水草的巨大迁徙,显示着他们在人类过程中的存在和消失。

至今,虽然没有记载这个民族的前世来自哪里,但如果探索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现生活在沙漠秘境的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当地,这条摇摆不定的河流叫做克里亚河,伴随河流的他们自称克里亚河人。

有一种说法是,克里雅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代,17世纪中叶,古格王国(公元9世纪出生于西藏阿里地区)在被克什米尔拉达克攻击多年后,城破国死亡,两百人小分队越过昆仑山,沿着克里亚河荒废农田。 饱受战争之苦的他们选择了孤立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另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本来就是沙漠中的土著民族。 第三种说法是最传奇的颜色,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之一。 第四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欧罗巴高加索人种。

1994年“中法克利雅河联合考古队”在圆沙古城发现6处墓葬群,其中两种墓葬形式分别为男女一人屈肢葬,一对男性面对面共同送葬,属于比较特别的送葬仪式。 坟墓里的尸体大多穿着粗毛织物,颜值高鼻子深,被认定为欧罗巴高加索人种。

第五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当时阗国居民的后代。 今天的于田县,古名为“于阗”,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唐代是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从喀喇汗国被阗吞并,烧毁了所有佛教寺院,阗人流亡他乡,住在大丽花布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身穿金甲百战,不破楼兰最终不还。 ”。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中提到了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可以远远看到西域当时沙漠的雄浑。

透过历史的帷幕,我想起了当时带着旋转的胡舞和面纱的楼兰美女,震惊了过去客人的眼睛,佛寺的暮鼓晨钟在大沙漠的上空漂浮。 清除者守护着清除河,在落日的余晖中享受时间的宁静。

日出日落,风落沙落,克里亚河年复一年地流淌,沙漠的时间似乎凝固了,即使外面的世界在飞速前进,这里也像往常一样。

住在每个河流里,与河流共生的清除者,凭借着最贫瘠的生存资料,维持着最简单的原始生活。 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极端干燥的天气、随时淹没住所的流沙、在外人看来严酷的生存环境,他们与自然融合实现了最容易满足的生活。

早上第一缕阳光照到他们住的“芭子房”时,过关的女人早就下地挖大艺了,男人们放羊,捡柴火,一天的劳动就这样开始了。

能做的都是黄沙和杨,世界寂寥无垠。 女人们脸上的表情非常平静,男人们的表情如此豁达,他们把每天贫困的生活看成四季轮回,似乎天生如此。

没有网络、微信、高铁等现代文明,也有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工作的生活。 在这里,一切都很原始很简单。

如果没有泥土和石头,克里雅人用他们的智慧,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芭子房”。 作为大丽花布依典型的从前传下来的民居,房屋全部由杨、红柳和芦苇混合而成的克利雅河泥建造,与两汉时期卡拉脚古城“木骨泥墙”的建造方法相同。 四方之家,用完备的白杨树皮做门,用粗白杨搭建房屋框架,用细红柳做墙。 从房子的缝隙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

饮食也极其单调。 “库买其”是清零人最常吃的食物。 杨木燃烧制成的炭火加热黄沙,拨开炭火和沙子,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里面,用沙子埋起来烤。 不久,拨开沙子,金黄色的“库买其”散发出麦香,敲击,吹干净,用刀子分割后放进盘子里,就成了每天的食物。

最原始的生活习惯,保存着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感情。 不管参加什么活动,人们都充满神圣的仪式感,所有人都很讲究穿着。

结婚是全村的大事。 以前交通不便,有人家里有喜事,主人从20号开始到一个月前,需要骑着驴、摩托车,挨家挨户地传消息,传播到胡杨林的每一家。

当地村民居住分散,房子和房子之间相距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一百公里。 散布在胡杨林中的花园,要么躲在沙丘边上,要么躺在河滩上,村民们很少见面,婚礼是他们讲述古老日常的最佳机会。 婚宴很简单。 给大约三位客人每人吃一盘,吃一杯腻浓的茶。 克利雅人不从事农耕,大米从县城运来,吃饭是最奢侈的乐趣。

“感动我的是他们对家的爱,在这里见证了几十代人的生与死,至今人们依然对这片土地留恋。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导演沈鹏飞说。

过去,克里米亚人的埋葬方法是“胡杨根葬”。 砍倒一棵白杨树,挖出中间作为“灵床”,将遗体放入白杨树棺材,用沙土掩埋。 克利雅人喜欢选择地形高、干燥难回碱的地方埋葬棺材。 为死者祈祷后,人们在坟墓里插上白杨树表示。

清晨,男人们穿着整洁的服装,女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从遥远的家出发,聚集在这里。

国歌响起,蔚蓝的天空下,红色的国旗缓缓升起,参加升旗仪式的克利雅人肃穆地唱了国歌。 那一刻,原始与现代,隔绝与开放,过去与现在,交汇,让人感觉这里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圣一角。

在最原始的地方,教育现在是头等大事。 过去,全乡的孩子在乡政府方面的小学读完三年级后,所有进入县城的寄宿学校都继续学习。 现在,随着容易的扶贫转移的发展,孩子们可以免费在新的扶贫转移地点学习、住宿和生活。 相继,达利亚布依也有通过大学读书的学生。

尽管克利雅人沿袭了原始的生活习惯,但他们朴素的生活哲学和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感到了与世无争的舒适和喧闹的平静。

但是,随着库利亚河的间歇断流、沙漠化的发展,库利亚人正在失去他们守护的家,那种孤立的生活习惯将成为历史。

另一方面,克利雅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在田县也属于深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达到19.3%,165个村中有114个深贫困村,达利亚布依乡自然是扶贫的重点。

年,田县政府综合研究后,对达利亚布依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次年在距离原乡约100公里的地方建设了新村。 新搬迁地点房屋整齐,通水电,比克利雅人原先居住的小屋耐用,有学校、卫生院、车站、旅游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为搬迁的克利雅人提供了尽可能的生活便利。 那里有90公里长的柏油路通向沙漠外面。

年,当地102户、396名贫困户与苦咸水和风沙告别,搬到新的搬迁地点。 他们把羊和大艺托管在亲戚和家人身上,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些人在地区外和当地有就业的组织。 每个房子除了人均25平方米的新房外,还增加了2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标准间,以便今后达利亚布依在快速发展特殊旅游时增收。

随着搬迁,进入沙漠200多公里的大丽花布依乡政府周边的店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这里曾是大丽花布依的“中央商务区”。 2年前,土生土长的阿不都拉·塞地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店,店位于最热闹的三岔路口。 因为在沙漠的腹地很难找到水果,他最受欢迎的是要几筐用“重金”给别人运来的橘子和苹果。

走在100米长、沙粒密集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街道两旁摆满了家乡超市、戈壁沙漠快餐、希望日用品店、沙漠绿洲快餐,还有修理店和台球。 一点还在营业,一点店主已经搬迁,在新的定居点开始做生意。

托蒂达玛正在追赶羊群回家。 因为还要走4个小时,所以路过乡政府的时候,他会在拉面店休息,享受“大餐”。

唯一的台球是年轻人的凝聚地。 过去,离家很远的年轻人骑摩托车来台球约了几个小时。

买约翰逊玉素普的是台球的老板。 两年前,他偶然在县城看到这样的“新运动”,决心把这笔生意带到沙漠。

“最难的是台球桌! ’买吐逊玉素普花了7500元,买了三张台球桌,雇了辆大卡车在沙丘和河流之间颠簸了三天,运到了店里。 他一边看着县政府所在地台球的情况,一边把音响绑在了自己家的树干上。

作为第二批移民,买吐逊玉素普今年年底前告别台球。 在倒计时的日子里,过关的人有着离不开故乡的乡愁,虽有留恋,但对新生活的渴望在增加。 买了约翰逊玉素普说:“把台球桌搬走,继续开台球。 ”。

标题:“震惊世界!发现长尾巴野人 神秘民族隐居百年(图)”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