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51字,读完约13分钟

这几年,好像很多人在餐桌上开始抱怨海(川)不新鲜,但养殖的不是“纯天然”的东西……真的很少见吗?

在没有双盲实验的情况下,新鲜感只是说说而已,与其说对我来说不新鲜,不如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太快了,大家都厌倦了。

请考虑一下。 如果一年只吃三五次鱼,谁会抱怨呢? 现在我一天吃三次鱼,别人也什么都不说。

那么,中国人的餐桌上什么时候开始增加一条鱼呢? 有人可能会说“自古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普通人都吃鱼,但不过是近34年的事件。

每年螃蟹季节,网上都会出现这张“解放前穷人靠吃螃蟹生活”的老照片。 但是这位美国摄影师

沃特·阿拉法特( walter arrufat )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老照片,只记录了上海男孩吃螃蟹的情况,暂且不说是不是螃蟹,图中的服装和家世,绝不是当时的贫困家庭。

“过去皇帝吃的就是这个东西”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有《鱼骨之事》。 实行联合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妇开了一个养鱼场,让村里所有的鱼都“轰动”——村里大部分人都没吃过鱼。 认为“过去皇帝吃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些人没有来。 因为我不敢吃这个凶恶的怪物。

即使是现在,在东部沿海上学的中西部学生,如果以前没有见过的话,第一次看到螃蟹和虾时,也会对表情感兴趣。

如何烹饪这几条鱼让全村的主妇很为难。 有人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得不敢动刀,不得不对男人下手,男人们又勇敢地对付了牛。 方法除了蒸煮外,还有在鱼外面涂上泥放入火炉中用火灰烤的方法。 有些人去捞鱼鳞,挖内脏,吃了内外不留的东西……最严重的是,不知道当天有多少人喉咙里扎了鱼刺! 后来,有经验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在太原钢厂吃过几年工人鱼——大家都回去用醋软化鱼刺。

《平凡的世界》的原型是陕西农村,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 这部有点荒诞的小喜剧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80年代之前,中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方,如果不是住在河边,几乎没有吃过鱼。

古来流传的剧目《渔杀家》是英雄萧恩(阮小七隐居易名)的父女反抗渔霸的斗争故事

可能有人会对那个嗤之以鼻。 诚然,说起中国,人们的印象是“地大物博”,但渔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领域,在我国源远流长。 中国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源远流长,经验技术丰富,你的结论太夸张了。

事实上,古代当权者的家里也许可以“不厌”,但对于不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来说,鱼代表“山珍海味”,在不能养鱼的条件下,不是从河湖捕鱼养育鱼,而是从鱼苗培育鱼 水产品绝对和很多人绝缘。

近代以来,直到解放前,由于三座大山长时间的压迫,水产业更是奄奄一息,除极少数外,广大贫困渔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内陆渔民称之为“鱼出水养三家,湖霸、鱼行与渔夫”,沿海渔民称之为“渔夫之首”

到1949年,全国水产总产量只有45万吨,当时全国人口达到“4万5千万人”,也就是说每年人均吃2斤鱼,考虑到当时的保鲜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中位数极低。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创伤得到迅速治疗,水产业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份( 1936年)的产量150万吨,到了1957年达到了346万吨。 毛泽东主席预言:“三山六水一分田,农业大有作为。”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治、政策、技术等各种原因,水产业没有迅速发展,“吃鱼很难”的呼声层出不穷。 “吃鱼难”最终震惊了中央,水产业后来成为了全领域的试验。

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政策的执行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我们现在“吃鱼腻”的坚强保障。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水产养殖人又一次突破技术,西北边陲的农村也可以告别“吃鱼难”了。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鱼现在几乎随便进饭馆都可以到,到1957年在水产市场买四大家鱼不容易吗? 这个巨大的变化离不开一系列学者的汗水和智慧,谭玉钧、钟麟、刘筠……当广大食物们享受蒸鱼、水煮鱼、豆花鱼、糖醋鱼、烤鱼的时候,也可以看看这个名字和他们后面的故事。

当时也有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从唐朝自古流传下来的自然河流中捕获幼鱼,进行人工养殖。 千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鳗鱼、鲣鱼、青、草、鲳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幼鱼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流打捞上来的,渔农必须向幼鱼产地购买。 他们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回购幼鱼的成活率还很低。 如果能人工繁殖池塘里饲养的家鱼的幼鱼,幼鱼问题就会得到彻底的处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957年,谭玉钧奉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 谭玉钧不相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处理了鲣鱼、鳗鱼的人工养殖问题。

四条鱼的人工养殖之父——鱼类生理生态学家钟麟

钟麟于1953年系统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 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在池塘自然繁殖鲣鱼、鳗鱼,获得3万多条体质强壮的幼鱼,从此淡水养殖幼鱼世代依靠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了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 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引领世界,1965年获得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的美誉。

此后,钟麟先后与科技人员突破草、鲶、鳃、蓝等鱼类的人工繁殖关,在国际上领先于我国淡水鱼类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

刘筠是我国着名鱼类繁殖与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副理事长,他被业界誉为“鱼圣”、“鱼院士”。 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从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以四大家鱼为主)、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从实践上开发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的人工繁殖与育种技术体系。 率先应用细胞工程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可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培育出了高质量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终结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幼鱼依赖河流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以来养鱼的“靠天吃饭”状态。 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这是淡水养鱼史的根本转折点。

中学生物教科书配图:第一淡水鱼混合放养

非洲鲫鱼(罗非鱼)的引种与养殖成功也是一例。 早在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就率先引进了22尾尼罗罗非鱼,开展了一系列试养和研究工作,随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国内有关科研教育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使罗非鱼养殖迅速在全国普及。 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罕见的鲟鱼养殖技术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但当时只成功获得了人工繁殖的幼鱼,到90年代突破了鲟鱼种全人工繁殖、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课题,使我国成为举世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 2008年,中国养殖鲣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

“桃花流水鳗鱼肥料”、鳗鱼池的人工养殖试验也同样始于50年代。 1958年在许多地区捕获天然幼鱼进行了试运行,表明鳗鱼可以在小水体中养殖。 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鳗鱼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宣传人工养殖并迅速发展。 到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到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基本完备。

吃海鲜不难,吃海鲜也不难了

除淡水鱼外,中国水产养殖者也很早就在探索鱼类养殖。 20世纪50年代,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研究对虾养殖,从对虾高效养殖、饵料开发、全人工繁殖等环节攻关。 上世纪80年代,“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取得成功,将我国对虾养殖业纳入规模化时期,引发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二次浪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成果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

人工养殖的虾

至今,鳗鱼苗仍有“软黄金”的称号。 也就是说,由于幼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只能捕获野生的幼鱼进行养殖。 事实上,中国对鳗草的人工繁殖问题也非常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被列为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国要点科研项目,目前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年,日本首次完全人工繁殖的鳗鱼成功了,但离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月前,另一条鱼类接近人工养殖成功的消息再次震惊了食用者。

带着鱼的香味,一直被食物们吃着。 虽然渔夫捕到这条鱼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渔业专家要克服驯养技术,道路非常曲折。 带着鱼拥有“离开水就会死”的魔法。 别说人工饲养了,就连老渔夫也几乎没见过活鱼。 国内也没有养鱼的记录。

这个世界性的大难题,被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克服了。

东海有四大有名的海产品。 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和带鱼。 除带鱼外,其他三种养殖技术已经被人类克服。 人们现在可以吃到廉价的大黄鱼,人工养殖的昏厥工作非常伟大。

带鱼生活在深海,带鱼通常是远洋拖网从深海捕获的,一上岸就死了。 而且,鱼是洄游鱼类,每年因水温变化而有千里大迁徙,游弋于近海和远洋、南方东海和北方黄海、渤海之间。 不能人工提供这样的洄游环境。

另外,带鱼体表面无大鳞,易受外伤,带鱼生性凶猛,同类之间相互残杀,给人类养殖带来了困难。

舟山水产研究所所长徐志进说,他们渐渐带鱼,改变了其习惯,就像野鸡变成家鸡一样,习惯完全改变了。 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人工养殖带鱼(舟山水产研究所提供图)

如果顺利的话,明年上半年这条带鱼将长到70厘米长,性腺成熟,可以进入繁殖期。 离产业化可能还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努力,但就像中国现在也在人工培育松露一样,足够给食物们留一个想象中的空之间。

………

除直接的鱼虾蟹养殖技术外,水产养殖相关技术的突破也保障了养殖业的稳定生产、增产、高产。 例如从7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产养殖用叶轮式加氧机、90年代的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浅水湾养殖容量、生态优化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 在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名单上,也很容易发现水产养殖相关技术的突破。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霆林院士、“中国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养鱼院士”刘筠等人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作为食物,我们至少也要为他们献上心香。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筠于年1月去世。

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水产养殖业的巨大贡献”

60年来,我国水产业走出了“以养为主”的快速发展道路,不仅成为世界水产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渔业的水产大国,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

1994年,美国粮食研究所学者莱斯特·布朗( lester r.brown )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复印件。 》,文章大胆预测。 中国未来食物消费不可逆转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他们走的是西方走的路,沿着食物链提高,重视肉类消费,间接消耗大量粮食。 到2030年,世界上还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中国。

2008年布朗来到中国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虽然还没有改变他的观点,但他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淡水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特朗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事件。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蛋白质,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40年来,我国致力于特殊水产品的养殖、繁殖技术的研究以及特殊水产品种类的引进和驯养,在贫困地区通过宣传配套的综合养鱼技术,使千家万户脱贫致富。 布朗在视察无锡淡水中心时表示:“中国太棒了! ”我很兴奋。 。

近30年来,全世界水产品增量的一半来自中国。 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约70%来自中国。 从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贸易大国。 我国还是世界水产品来到材料加工贸易的第一基地,在国际市场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中国水产品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 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从建国初期的0.2%提高到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49年仅有1公斤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产蛋白人均消费量几乎从零上升到目前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左右,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谱成分,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渔业二三十年来在增长方法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以渔业为主,从“牧渔”变为“饲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消费一百年、一千多年必须完成的过程,世界渔业的迅速发展史和文明史。

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渔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我国渔业经济“量”稳定、“质”提高。 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与年持平,达到6700万吨,人均占有量约49公斤。

这些大数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出现的?

我至今还记得年龄。 我作为志愿者去了甘肃省最西北的一个小镇。 那是戈壁沙漠的干燥地区,但我仿佛在江南的“鱼米之乡”。 县里的餐厅不缺鱼。 当地的两大水库提供了丰富的淡水鱼。 有一次,派对上甚至设有鱼宴,桌子上摆着十几种鱼。

回到最初的新鲜问题,在我家乡东部滨海小镇,野生鲍鱼120多斤,养殖鲍鱼,一半巴掌大小不到10元,不新鲜,还是问题?

标题:“【改革·印记】谁让我们的餐桌多了条鱼”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