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88字,读完约13分钟

原题:生死扫雷场

“我相信自己和战友,我们扫的雷场,所有的土地都很干净,除了我们的足外,没有其他办法解释雷场是干净的。 如果有一个地雷,这片土地就是雷场。 ”岩石说。

被打上骷髅标记,禁止进入雷区。 新京报记者王瑞锋摄影

文|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士兵从黑暗中醒来后天还是黑的,他试图抬起手臂,但瞬间感觉很短。

“我的手怎么样了? ”

“手没了,只好爆炸切断。 ’人小心地回答。

年10月11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水库子雷场、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杜富国4队士兵执行扫雷任务期间,手榴弹突然爆炸,杜富国失去双眼双手。

杜富国在中越边境参加了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批准精神,年11月3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作战任务开始。 这次作战任务的目标是“彻底排除57.6平方公里的雷区,支援地方24.1平方公里的雷区的永久包围”。 迄今为止,从1992年至1994年、1997年至1999年、2001年至2008年,中越边境云南段进行了两次大面积扫雷和一次边境扫雷。

第三次大面积扫雷通知发出后,各部队士兵自愿要求战斗,去清除边境地雷。 他们大部分是90后的士兵,组成了现在的扫雷队。 27岁的杜富国就是其中之一。

杜富国受伤一个月后,11月16日,历时3年的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结束。 在这天雷场检查中,士兵们手拉手,军歌明亮,踏上了杜富国扫的雷场。

11月18日,杜富国被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授予一等功。

伤害我们

军队的绿色战车排成队伍在街上整齐地行驶,54岁的农民盘金良产生了仿佛回到了当时的战争岁月的错觉。 那是在老山激战的1984年,作为民兵的他抬着担架上阵地,抬起伤员,坐上军车。

10月11日上午7点30分,两辆披着墨绿帆布的运兵车和一辆军用救护车从军营中出来,停下了沿街摊贩和客户手上的工作,挥手致意。 这一幕好像很久以前。

这里是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猛只瑶族乡,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与南边的越南只有山。 那场战争已经将近40年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至今随处可见。 在猛乡,很多没有腿的人,小腿经常变短。

村民的棋盘金良足被地雷炸断了。

据统计,仅中越边境云南段,就有约130万枚地雷、48万枚爆炸物蔓延到289平方公里的161个混乱雷场。 他们躲在农田和山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雷的性能变得非常不稳定,变成大雨、树枝断、碎石,无论碰到哪根弦,地雷都会随时爆炸。

金良至今仍不明白他当了五年民兵,在战争中,他扛着56式半自动步枪巡逻,冒着炮火在前线运送伤员,没有任何伤害,战争结束后,自己在同一座山上踏上了两颗地雷。

1993年4月,盘金良在割草时踩到地雷“无声无息地坐在地上”,右小腿“像拖把一样”被炸飞。

年8月,在同一斜坡上,他又踩到地雷炸死了左小腿。 两个雷都压制住了雷,一踩就引爆了它,他知道那是72式步兵地雷,“绿,像月饼一样大”。

“有什么不明白的事,一家三口一共不到半亩地。 ’金良摸着脚上的假肢,说种的粮食难以糊口,靠山吃山,他和妻子要上山,砍柴,割草坪,贴一些。

右脚被炸飞之前,盘金良正在学习自己排雷。 他做了一把一米半长的镰,用镰翻土,小心翼翼地翻地雷,用竹片撬底座,雷管掉到河里,用火焚烧地雷。 两年间,他挖出了100多枚地雷,开辟了5亩土地直到被轰炸。

盘良告诉记者,猛只有乡位于山区,土地是边民的命根,他们宁可冒着踩雷的风险也能播种,只希望上天保佑,不要成为最倒霉的东西。

八里河村的王开校,扫雷队在东山雷场作向导。 1981年,国王入学的父亲踩着装在木箱里的地雷当场死亡。 因为形状像棺材,威力强大,被村民称为“棺材地雷”。

在国王入学的记忆中,躺在空地上的父亲变矮了,差不多80厘米了。 母亲再婚后,他辍学,独自照顾弟弟和妹妹。

到了可以耕作的年龄,国王开学了,无论如何他都觉得必须要打开土地,养活家人。

“能打掉地上雷的人,地上谁来种。 ”。 这是当地的不成文律。 在扫雷队到来之前,为了维持生计,大胆的农民尝试了自己的扫雷。

依靠锄头、镰、铁丝,国王入学和地雷相交28年,据他粗略统计,他用篮筐从地上背负的地雷至少14000枚,开垦了288亩土地。

这使他在当地成为传说。 王开学想教90年后出生的儿子如何拆除雷,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禁止儿子登山。

杜富国和战友们到雷区展开搜索工作。 彭希摄

“战争的危害就在我这一代之前吧。 ’他想了一会儿说。

麻栗坡县猛只有乡党委书记赵伟毅,全乡境内雷场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2万亩,涉及全乡数千亩茶园。 因为雷患,三十多年来寸步不离。 不慎触雷伤亡人数达1000多人,动物牲畜伤亡更无法统计。 在160人的上地村,这几年有8人踩过地雷。 30多人的八里河村,至今已有46人被炸,成为有名的地雷村。 在文州富宁县边境的沙仁寨,87名村民被地雷炸死,只剩下78条腿。

南部战区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驻扎在猛只乡后,不安的情绪有所缓和。

孩子掉在地上,地雷也不会掉在地上

年10月11日的这一天,战车和救护车像往常一样在弯弯曲曲的泥路上行驶。

山路持续了10公里以上,手机信号被切断,一个多小时后,战车到达了249雷场。 因为邻接水库村,所以当地人也把这里叫做水库雷场。 军用车辆转动车头、司机、军医和担架,呆在车里,做好随时冲锋的准备。 扫雷队队长李华健说:“希望永远不能使用。 ”。

今年33岁的李华健是土生土长的麻栗坡人,是一位去黎巴嫩执行两次维和扫雷任务经验丰富的老工兵。

年,部队第三次通知他执行维和扫雷任务时,正好组成扫雷队,但这次李华健拒绝外出维和,“扫老家雷”。 家乡雷,他知道那个危害,他的中学同学被地雷炸死了脚。

“黎巴嫩的雷场是戈壁沙漠,非常平坦,每个雷场都有草图,地雷的型号、数量一目了然。 ”李华健说,地雷探测器推着图索骏,像拔萝卜一样清除定点,中越边境的雷场比黎巴嫩的雷场更像弹药库。

“中越边境的雷场是当时的战场,各种地雷、压雷、松发雷、羁绊发雷、跳雷、定向雷、反坦克雷,还有各种炮弹、炮弹、手榴弹、火箭弹、爆破筒、不规则。 ”李华健说。

各种各样的雷。 新京报记者王瑞锋摄影

现在,在249界的高地,依然可以看到我军战时用沙袋做的工程和战壕,当时也发生了激战。 柜金良的回忆说:“地雷布在周围,机枪在上面,手榴弹在身边,迫击炮在后面,但炮火过后,什么都乱了,成了现在的雷场。”

水库雷场是8万平方米的坡地,坡度50度,海拔1400米,那年的炮火过后,焦土上长出了野生竹林。

只有猛山的景色很美,在这个秋末季节,依然充满活力,车的两侧长着绿草,群山都是野生竹林,刮风,沙沙作响。

士兵没空欣赏景色。 他们俩一组,迅速进入战斗岗位。 扫雷首先用炸药铺平道路,扫雷队首先用爆破筒炸毁安全通道。 11节红色爆筒相连,长6米,重近20公斤,最先进的是蓝色爆筒,两名士兵像戳竹竿一样把这个长怪物放在雷场里,“爆筒触地,万一前段地雷爆炸,我们的爆筒没有被地雷引爆, 李华健说。

在巨大的爆炸筒的爆炸声中,打开了宽60厘米的安全通道,两侧炸毁了几条工作通道,扫雷士兵们穿着10公里以上的防护服,手拿扫雷器搜索地雷。 为了集中注意力,禁止士兵之间对话和开玩笑。 山地高温潮湿,不到半个小时就湿透了。

这是艺能秀场。 别说地雷了,就连一枚硬币也要找。 地雷探测器探测到金属时,会发出“咔嚓……”的声音。 普通人觉得没有玄机,扫雷兵会问:“地雷是无聊的声音,硬币的声音大而短,钉子的声音长。” 扫雷兵艾岩说。

探测到金属后,在下降10厘米的地方,插上红旗、竖起扫雷兵、蹲下、俯卧,用地雷探测针沿着45度的角度轻轻地探测,直到地雷浮现,弄清楚准确的位置后,用小刷子像文物一样缓缓

即使地雷在眼前也不能轻举妄动,“必须检查是否有诡计设定,由于作战的需要,地雷下面还有可能连着地雷,拿着后很快就会爆炸。” 李华健说,排出的地雷,如果没有生锈,就需要分解集中解决,如果生锈不能分解,就移动到收集孔,如果不能移动,就当场爆炸。

对任何人来说,第一次排雷都不容易。 我还记得第一次排雷的时候。 那是72枚步兵地雷,他的手不停地颤抖,花了几分钟就变平了,心很紧。 用拇指和食指捏这个地雷时,感觉呼吸停止了。 “孩子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地雷掉在地上。 比考古还难”艾扬说,每次排雷,都和最初排雷时一样慎重,一旦失手,就会永远固定。

退役的前排雷四队队长龙泉报告说,最惊险的时候,在马喂雷场,战时侦察兵的通道上,杜富国发现了一个大男人,那就是反坦克地雷。

杜富国(左)排除了一枚反坦克地雷。 杨萌摄

这是当量很大的地雷,有点闪烁,一班也守不住,结果难以想象。

果然,这个反坦克地雷经过预压,即使步兵踩踏也爆炸了,地雷下面有诡计,连着另一个地雷。 杜富国自发作战排出地雷时,龙泉一身冷汗,整个云南雷场,这个反坦克地雷不超过10枚。

为了万无一失,地雷探测器在地毯上搜索后,士兵不得不用扫雷耙再翻一遍。 那是一米半的三齿耙,有十斤重。 盘金良哀叹说,即使是最勤劳的农民,也比不上扫雷兵的纤细,他们必须仔细翻遍每一片土地。

“我们扫的雷场,所有的土地都很干净”

年10月11日对杜富国来说,和以往三年的排雷日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8万平方米的斜坡上,他们排放了5000多枚地雷和爆炸物。 任务已经接近结束了。

今年27岁的杜富国来自贵州省湄潭县,19岁参军,入伍第五年,由边防部队向扫雷部队自愿请愿。 扫雷队领队李华健进入扫雷队时,是一名中学文化的士兵,桌子上放着“常见地雷和未爆炸弹药相册”,熄灯后用手电筒学习,厚厚的学习笔记上记录着扫雷的重点。 他技术高超,三年来在14个雷场排放了2400枚地雷和爆炸物。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搜索排放的地雷和爆炸物的一部分。 黄巧摄

士兵艾岩记得,那天山间蔚蓝的天空,转眼间就升起了雾,几米内没有人。

下午2点40分左右,他和组长杜富国发现了露出部分弹体的67式加重手榴弹,并立即报告。

命令队长“弄清楚情况”。

“是的。 ’杜富国回答说。 接着他对艾根说:“退后,让我来。” 合伙人半年来,这是杜富国对他说得最多的话。

在岩石下降了2米左右的地方,发生了爆炸。 杜富国浑身是血,躺在地上。 冲击波炸飞了阿伊努的头盔,碎片擦破了头皮。

听到“砰”的巨响,一公里外砍柴的盘金良预感不好,没想到他是这个腼腆的士兵。 一个月前,盘金良砍柴的时候挖了兰草花。 这是有名的老山兰,盘金良见杜富国爱不释手,送给了他。 作为交换,杜富国把自己的旧迷彩服送给了盘金良。

在3公里以外的老山主峰,来自四川省的80多名游客也听到了爆炸声,“听起来像地雷”。 “不可能吧。 这个年代有地雷吗? ’有人讨论。

刚退役的扫雷四队前队长龙泉说,他不怕苦不怕累,最怕别人听不懂。

有人问我,扫雷这么危险,为什么不能使用扫雷机器人?

不是未使用。 最初有厂家推荐扫雷机器人,但这种装备只适用于平地。 猛的乡林密坂很陡,悬崖峭壁很多,垂直台阶在1000米以上,坡度40度到50度,分别达到60度到80度,机器人无法工作。 故事总是弥漫着硝烟的气味,年4月,扫雷3队22岁的士兵程俊辉在扫雷时,山石崩塌,跌入30米深的谷底,不幸遇难。

每次扫雷场,扫雷兵都会手拉手在雷场走一次。 今年年初,媒体报道了扫雷士兵手挽手走雷场的事件,有人在网上质疑这是在玩弄士兵的生命。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水库雷场指南中徒步检查扫雷场地。 (彭希摄)

看到这个消息,龙泉说:“手拉手徒步走雷场,是为了检查扫雷成果,将没有爆炸物的雷场干净地送到大众手中。 雷场清排完了,排雷兵自己也不去,然后老乡我们打扫干净了,去吧。 老百姓敢去吗? ”

岩石和杜富国手牵手,多次通过自己扫的雷场。

去的时候害怕吗?

“我相信自己和战友,我们扫的雷场,所有的土地都很干净,除了我们的足外,没有其他办法解释雷场是干净的。 如果有一个地雷,这片土地就是雷场。 ”岩石说。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扫雷大队队长陈安游说,3年来扫雷部队共搜索了19.82万枚地雷和各种爆炸物。 目前,扫雷事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场交接仪式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猛只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 这场雷场的移交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的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圆满结束。 被转移到现场,数十名扫雷官兵手牵手唱歌,走过了这个雷场。 一个人少了一个兵。 (感谢南部战区陆军某彭希干事的采访协助)

标题:“生死扫雷场:约130万枚地雷遍布中越边境云南段”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