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2字,读完约4分钟

图为詹启敏介绍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设立的背景和开展的事业。 主办者供图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所最近宣布成立。 该研究院院长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担任。 教育部司长雷朝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张学敏院士、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出席并致辞。

詹启敏和牛津大学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卢欣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尚永丰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诺辉健康首席执行官朱叶青、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宇宁等与北京大学和国内其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指导和专家等出席了会议。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张宁教授主持会议。

詹启敏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癌症是我国居民目前的第一死因,新发病例数量居世界首位,5年生存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负担 癌症发病机制多、复杂、发病高危因素多、难以控制等因素导致我国癌症防治困难。 由于较有效的筛查技术少、早期诊断技术水平低等癌症发现慢、癌症复发转移率高、癌症治疗副作用大、准确性差等原因,癌症治疗难度大,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癌症防控的瓶颈。 我国的癌症研究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独创的理论,突破性、卓越性、应用性创新仍然很少,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所开展那些事业? 詹启敏介绍说,研究院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癌症防治的重大诉求,部署前沿探索、转化应用和临床诊疗,与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形成了全连锁医药创新集团。 要点布局的7个方向:

肿瘤生物学: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做法,研究肿瘤分化、增殖、转移、耐药等相关行为的分子机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探讨相关分子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生物学功能和网络调控。

临床肿瘤学: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利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等特点,探索各系统常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参与常见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提高癌症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

肿瘤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的理论和做法,研究肿瘤抗原性、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迅速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及其抗肿瘤免疫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从而促进免疫学基础研究和肿瘤研究诊疗的相互交叉融合。

肿瘤药学:根据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国家要点实验室、药学部等单位,整合北京大学临床医院gcp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临床研究所的相关资源,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

血液肿瘤学: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整合各附属医院的相关科学研究和临床资源,结合基础研究行业的基因组学研究,探索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制定血液肿瘤诊疗指南,提高北京大学血液肿瘤的科学研究和诊疗水平。

肿瘤流行病学:利用公共卫生学院的统计学特征和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进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为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早期筛查提供依据。

肿瘤新技术:利用多学科协同的肿瘤诊疗新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基因诊断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与融合,提高肿瘤的研究与诊断水平。

仪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院士、牛津大学卢欣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尚永丰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飞别介绍了其研究行业的相关工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季加孚、沈琳、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嘉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中心教授周晓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等分别进行了专题介绍。 (北京大学医学部/付东红赵春晖唐李斐)

标题:“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成立”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