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4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年会和第十九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举行。 新闻网12月7日报道。 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办,世纪明德承办,以“聚焦教育改革,共未来教育”为主题,聚焦教育前沿动态,解读教育改革政策。 现场嘉宾和在线观看的业内同事深入探讨了后冠状病毒时代的教育重建、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等问题,携手描绘了未来教育的新蓝图。

论坛邀请了领域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们,就中国的教育改革等进行了讨论。 其中,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杨振峰在现场发表演讲并接受采访。

培养创新人才的困境与突破

教育创新是教育界始终高度关注的方向,在当前所处的“百年罕见的大变局”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实践教育创新显得更为紧迫。 杨振峰把创新人才分为0到1的创新人才和1到100的创新人才两大类。 “我理解的优秀创新人才应该强调从0到1的创新。”

杨振峰从选拔方法、培养方法、价值引导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教育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从选拔方法来看,分数至上的选拔使分数成为中学生有意无意的根本追求。 从培养方法上看,我们的教育系统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忽视综合素质培养。 从价值诱惑看,当前育人的价值过度功利化。

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了“五育并行”的话题,杨振峰也强调不能将五育并行分开。 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培养育人的整体表现,小学、初中、高中都应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杨振峰说:“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深厚的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厚实的基础’是有限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科主干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基础素质。”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创新人才? 杨振峰认为,首先是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 “因为宽松的环境造就了自由的灵魂”。 其次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因为善于发现自己的人才能发现世界”。 最终是帮助学生面对不明确,应对不明确带来的挑战。

在培养具体创新人才的路径上,杨振峰总结了五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四,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五,培养学生的有趣兴趣。

教育改革中的变化与不变性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教育也开始强调在推进教育实践改革的过程中纳入技术手段。 杨振峰认为,技术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校需要丰富自身的课程体系,也需要适应学生不同类型快速发展的诉求。

而且,杨振峰认为,技术带来的变革需要教育界重新思考教师的定位和任务。 “数学老师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方面可能不能教智能机器人,但通过好老师用语言教学,培养孩子成为人格完善的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技术的飞速发展,疫情带来的挑战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挑战,但迎接了变化,也应考虑教育的核心内涵。 杨振峰认为,数字化教育和新闻技术并不能完全改变学校教育的功能。 因为教育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只有学校才能把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让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通过对话与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 杨振峰说。

在对未来学校形态的分析中,杨振峰认为学校应该尊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是不同的存在,在评价体系中形成新的路径,“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诉求和不同的学生”。

杨振峰认为,教育改革必须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的明确方向,阅读和执行国家级文件。 “基础教育行业发表了许多国家级文件。 这些文件的比较有效的执行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 杨振峰说。

标题:“杨振峰:让教育培养出0到1 的革新人才”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