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6字,读完约2分钟

阎家岗遗址和地理学会洞穴动物群的碳氮同位素数据分布图。 科学研究小组提供图

晚更新世(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东北亚地区猛犸-毛犀牛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如何? 食物的来源有哪些? 中外科研人员最新合作研究表明,东北亚真猛犸均以禾本科草类和苔原类为首要食物来源,但毛犀、野牛等其他哺乳动物食物来源明显不同于真猛犸,更灵活多样。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的马娟、王元复旦大学的胡耀武、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埃尔维博士朗、俄罗斯科学院的根纳季·巴利尼科夫等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 综合利用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对黑龙江省阎家岗遗址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毛犀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的古生态研究,其成果论文最近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国际第四纪》上发表。

“猛犸平原”的分布范围和这次研究中的三个遗迹点。 科学研究小组提供图

据第一作者马姬介绍,更新世末期北半球长毛犀动物群以长毛犀、毛犀、草原野牛等食草动物的兴盛而闻名,但更新世末期以后,该动物群近一半的物种趋于灭绝,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 但是,在该动物群分布的东南界——中纬度的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在内,相关研究近几十年停滞不前。

为此,中外合作团队对阎家岗遗址和地理学会洞穴的猛犸象—毛犀牛动物群展开了系统研究,由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解,两个遗迹的真猛犸象均以禾本科草类和苔原类为首要食物来源,而毛犀牛和野牛等动物的食物来源为真猛犸象 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解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动物物种鉴定结果,同时准确鉴定了阎家岗的王氏水牛样品。 许多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结果距今约4.7万至4.2万年,明显早于阎家岗遗址20世纪80年代公布的测年结果。

从总的来看,马姬是中纬度东北亚地区的长毛象,毛犀动物群与高纬度地区相比表现出独特的面貌: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大型哺乳动物在气候不稳定的mis3(深海氧同位素3级)经常发生南北向的迁徙活动,真长毛犀、毛犀

科学研究小组表示,地理学会洞穴与中国东北相邻,但动物群所反映的古环境面貌与中国东北地区明显不同,进一步表明猛犸平原东南界环境多而复杂。 此后,随着对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猛犸象毛犀动物群进行系统的测年和古生态研究,有望重新描绘这“冰川时代”动物群的中国独特演化道路。

标题:“中外合作研究:四万多年前东北亚真猛犸象首要以禾草苔草类为食”

地址:http://www.ok-sl.com/xwzx/1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