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4字,读完约3分钟

文学即人学。

最近流行“佛系人生”,研究结果我用五个字概括。 一切皆有可能。 其积极意义是提倡以和平的心态面对一切,但退一步讲,就会“丧”。

企业员工梅尔索是一个很佛系的人,在网民心中活了77年。 法国作家加缪于1942年出版了《局外人》一书。 默尔索是男性一号。

有些名着一样追求不为人知,《局外人》故事节简单明了:开场时,默尔索要去养老院为母亲安葬。 高潮,骚扰朋友情事杀人结束,法院判决死刑。 在这期间,和玛丽的恋爱开花结果了。

这样“今天的说法”一样的社会信息故事,为什么会进入文学殿堂的王者水平呢? 我认为它塑造了某种人的形象,并以独特的点载于文学史上。

冷漠是默尔索最鲜明的标签。 《局外人》的开头是冷气森森“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但我不知道”。 对于在养老院为母亲埋葬、守护棺材的人“可以再看看她吗”的建议,他的回答是“不想”。 对于恋爱结婚,默尔索也很模糊。 “晚上,玛丽来看我,问我是否想和她结婚。 我说了无所谓。 如果她想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做。 ”。 友谊呢?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要求他写一封羞辱前女友的信,但是默尔索答应了。 雷蒙问我能不能和他做朋友,他说无所谓。 经常说“我无所谓”的默尔索,会让人联想到杨坤沙哑的“无所谓”、王朔的“痞子文学”……

不,默尔索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 社会有其设定的游戏规则,每个人都有限制。 默尔索是局外人,对一切社会规范漠不关心,置身事外,无视规则,看起来像是在反抗常规。 在妈妈的葬礼上,哭是正常的,抽烟喝咖啡不正常。面对死刑来临前的指导神父,向上帝忏悔是正常的,拒绝忏悔是异常的。 甚至在自己的法庭审判中,默尔索就像观众一样。 默尔索的这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态度来源于对现有规则的蔑视和反抗。

当然,默尔索因“母亲下葬时不哭”而被判处死刑,但专家会说其主题为荒诞、虚无等,这是哲学意义、形而上学的解释。 我读的是浅见。 我甚至认为他的死就是把惩罚定为那个罪。 在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默尔索又一枪打倒了对方,但“朝不再生气的肉体开了4枪”。 显然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畴,很明显要把对方置之死地啊!

加缪、萨特、尼采……那是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的“大神”,没有读《查拉图斯特拉说的》《存在与虚无》,所以你很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科生。 青春时代对大师们的崇拜也部分地刻画了我们的“三观”。 尽管无知,还是咽下了枣子。

“默尔索是对我们所有身体生活的隐喻。 ”。 加缪关于《局外人》说,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象征性的。

人过中年,已经过了只要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的阶段。 专家的深入解读,博士的长篇论文,引起了我对人的多样化的认识,对人与社会规则关系的思考,但没能说服我相信“荒谬”的普遍存在。 唯一确信的是,我们身边确实有默尔索……

人啊,佛系也可以,但不是冷漠。 信息推荐

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路线图”获得批准

法国国民议会和议会下院16日以91票赞成、8票反对、3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重建巴黎圣母院议案的最终版。 重建样式...

标题:“可以佛系 但别冷漠 《局外人》浅读”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