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98字,读完约16分钟

罗素在bbc录制节目。 1955年7月9日,罗素召开新闻发布会,宣读《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对核战争的威胁表示深切的担忧。 罗素和希尔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罗素道德哲学》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李国山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04年9月《西方哲学史》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何兆武/李约瑟

版本:商务印书馆

年9月《宗教与科学》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徐奕春、林国夫

版本:商务印书馆

年9月,从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借用伯特兰·罗素( 1872-1970 )在《西方哲学史》中强调的观点,这种变化与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但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不仅是效果,而且由此,他们的一些变化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变化 罗素可以说是这种变化的“先知先觉者”。 他近百年的生活和思考,也是反映这个世纪变化的镜子。

逻辑进入哲学思考

罗素三岁左右失去了父母。 小时候和他很亲近,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祖母,他小时候最害怕的事件之一就是,如果祖母死了该有多可怕。 他长大结婚后,祖母真的去世了。 他说“完全冷漠”。 他已经长大了,能应对这个世界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她在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祖母的坚强、公益精神和无畏,给他了足够的人生勇气。

但是,罗素确立的基本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与他的祖母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有一个全力以赴摆脱的过程。 罗素的祖母是维多利亚时代道德的典范,她对这些道德观念毫不怀疑,对上帝有虔诚的信仰。 她严格限制自己的欲望,过着近乎苦行的生活,吃着清淡的食品,不追求乐趣,甚至不认为夫妻间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美好。 因为夫妻之间的爱情有时会有自私的成分。 罗素说这可能是她最接近性这个话题的想法,但他自己当然一生都在大胆地追求性。 他从少年开始怀疑作为祖母一代道德基础的基督教信念,怀疑神的存在。 他在16岁生日前后,为了不被人看见用希腊文字的拼写英语写下了自己的这些思考。

在这些思考中,罗素首先表示怀疑,“没有什么我确信的”。 包括他从小受熏陶的宗教,但他又说他想为这个宗教辩护,只考虑科学论证和理由,排除了一切感情因素。 但是,这个前提基本上明确了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他首先怀疑并否定人有自由意志,说如果我们承认人有自由意志,原生动物也应该有自由意志。 其次,他怀疑人死了也有灵魂,否定灵魂不朽和永生,他也有点难过。 人只是机器,是一个物体。 最后他怀疑上帝作为第一原因的存在,他听到的一句话对他最后的否定起到了顿悟的作用,他说万物皆有原因,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他说:“谁创造了上帝? ”。 但是,这里的“神”并不是被看作“第一原因”,而是被看作万物链的一部分。

从上述罗素的思想过程也可以看出,对之前流传的宗教信仰的怀疑和否定的重要动力或否定者心中的“第一证成”,是对知识的实证要求。 罗素认为科学理性知识应该具有几乎绝对的明确性。 他认为,如果不能用理性和知识的论据说明上帝的存在,我们也无法保持那样的信仰。 他也同样认为,不能用理性说明神不存在。 但是,如果说与价值选择有关的话,自己的确证在起作用,这也是促使罗素思想转向的原动力。 虽然笛卡尔、马丁·路德提出了自我确证的要求,但在宗教改革时期,他强调自己的心,强调信仰的心,在伽利略时代,他强调自然科学认识的心。 自己的确证要求和知识的确证要求,后来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地消除了虔诚的信仰之心。 这个过程自西方近代以来一直发生在知识分子内部,但显然影响整个社会是20世纪的事。

“人生哲学 他愿意重过自己的一生”

另外,我想也许也有让知识分子离开信仰的理由。 在社会生活和行为行业,只要有一点基本的道德信念和常识,基本上就可以变得富裕,不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发明。 所以罗素的祖母对形而上学嗤之以鼻。 在信仰知识和理论方面,神学体系在阿奎那基本大成。 但是,在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知识方面,在自然科学和纯粹哲学的行业中,有很多东西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这也成为了知识上的巨大诱惑。

的最深刻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在早年的思考和吸收中基本形成的,然后是个人事业的行为,不太详细地探讨什么样的早年形成的思考和结论是真的可靠。 罗素首先在数学中寻求绝对的真理,并试图向其他行业宣传。 他在这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中,并且感受到了终极的高峰体验,或者像他说的那种“天堂”的感觉。 但是,后来他没有气馁,觉得他得到的知识乃至整个现代科学,也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绝对可靠。

三种简单强烈的热情支配着人生

关于罗素的人生和哲学,不仅要注意开头,还必须注意结局。 这里可以分解罗素的名文《我为什么活着》,也就是他90岁时出版的《罗素自传》的序言。 这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反省总结。 他在其中谈到了左右他一生的三种简单而极强的热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人类痛苦不堪的同情。

这三种动力都是感情。 罗素同意休姆说的话,理性应该是热情的仆人。 前两种动力主要属于个人,是以自我为导向的生活,但如果追求知识完全是自己的事,那么爱还涉及到最近的一个或多个身体。 前两个通向天堂,最后一个是对社会和人类的痛苦,是面对地狱。

即使爱别人也想得到爱; 追求知识; 也有对别人痛苦的同情。 这也是普通人想要和拥有的感情。 但从罗素的复制品可以看出,这三种感情在他那里是比较高的标准凡人做不到的。 他说他寻找爱是出于三个目的。 第一,获得令人心醉的狂喜或极乐的心情。 其次,消除孤独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在罗素那里,似乎不是简单地消除日常生活的寂寞和不便,而是消除面对生命深渊的本体的孤独。 三是在爱情交融的一体中,观看圣贤和诗人所描绘的“天堂”。

第二个知识根据其解释,不是简单的知识,不仅仅是学习、吸收、应用,更是创造性的知识,是发明真理,发现前人不知道的奥秘。

第三,应该说“同情心之心,人皆有之”,但罗素同情心之心所指向的是世界性的大问题,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力量也是人之常情。

罗素的一生实现了这三个目标吗? 他追求的爱在人生中似乎太美好了,他说得到了。 追求他的知识,只是没怎么进步就达到了目的。 可以说第三个目标几乎没有实现,他遭受了酷刑,但感到无助。 当然,他认为他还值得过自己的一生。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更高兴地再活一次。 也就是说,他还是对自己的一生很满意。

看看罗素的人生,也确实如此。

在爱情方面,他17岁时爱上了比他大5岁的爱丽丝,克服了很多障碍,5年后结婚了。 但是结婚七年多了,有一天骑自行车的时候,他突然觉得不爱爱丽丝了。 他没有掩饰或隐瞒这种感情变化,但没有离婚。 他过了差不多九年的基本禁欲生活,当然,在这个时期他还有另一个天堂。 那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珠贝。

他结过四次婚,中间有一点恋人。 他前三次婚姻以离婚告终,但每一次婚姻都有两个喜悦的时刻,最后一次婚姻圆满。 他的婚姻和恋爱都很投入,但有些结束也相当果断。 他的爱决不只是性,但决不能没有性。 在他那里,情和性是分不开的。 没有相当高的智力、魅力,只是美丽的身体,显然不是他的真心所爱。 他需要的是灵与肉都有交流。

罗素说他不可能在爱情和婚姻中完全忠诚,但他确实相当诚实,无意说谎和隐瞒,但诚实还是可能会伤人。 例如,他在自传中写的情事非常不安。 1914年,他去美国讲课,在芝加哥时,住在有四个女儿的医生家。 其中一个在牛津学习,然后问罗素。 罗素认为她很可爱,说她的诗相当好,对文学的感情非常强烈。 这次罗素到芝加哥的时候,她邀请罗素去她家。 罗素这样写道。 “我在她父母家住了两个晚上,第二晚我和她在一起。 她的三个姐妹给我们放哨,等她爸爸或者妈妈接近了就报警。 ”。 (《罗素自传》)

罗素答应和这个女孩尽量来英国。 两个人可以公然生活在一起。 如果他的离婚手续办完了,我可能会结婚。 后来,女孩真的在8月来到了英国。 就在这时,一战爆发了。 罗素,我除了战争什么也没想。 因为我决定公开反战,所以不希望因为个人丑闻而情况变多。 虽然有时和罗素有秘密关系(这期间有其他英国恋人),但对她的热情消失了,伤了她的心。 最后这个女孩得了罕见的病,精神失常了。 发生这种事我已经很不安了。 公开发表这样的事情更奇怪。 特别是这个复制品有对父母的推测性负面评价,但我不后悔也不痛恨。 这表明,一个人在爱中寻求欢乐或极乐时,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悲伤或悲伤。

难以复制的幸福和无限的内心深处

罗素否认基于科学知识的绝对性存在伦理学知识。 他也认为他是反规范主义者。 他不耐烦地听着规范,这后面实际上倾向于把规范都看成独断教条。 确实,他自己不需要依赖规范,只需要依赖他的热情、教养和发表,就能相当精彩的一生,乃至对社会和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样的问题始终存在。 所有人都能做那个吗? 提倡热情和坦率,过着美好人生和帅气人生的人,意识到别人和很多人的不同吗? 他提出的理论能让他幸福,但对别人和社会也有益吗?

罗素并不是遇到这些问题就没想过。 有点奇怪,他和思想观念和他相差甚远的小说家康拉德竟然成了很好的朋友,他给他的大儿子取名为“约翰·康拉德”。 虽然他也意识到他们的不同,但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根本看法一致。 因为像卢梭一样,他认为有两种哲学想摆脱一切束缚,卢梭说:“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不在枷锁中。” 另一个就像康拉德一样,认为人必须被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所束缚。 他可能会说“虽然被人生束缚着,但他可以自由”。

罗素一生,特别是中年以后,试图用他热情的关怀来改造世界,但在这方面,他的目标并不像爱和知识中那样绝对,他不追求人间天堂,他注重消除真实的苦难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所以罗素的一生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知识分子相当普遍的思想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英国人也表现出了平衡的节制和中路的民族优势。 与法国知识分子不同,他最观察的是任何真相的明显痛苦,不是特别敏感、不发掘就无法发现的细小欲望,也不是任何欲望满足的阻碍。 而无论什么样的真相,总是直接伤害身体的痛苦,他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

他不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不是抵抗主义者,但一生都雄辩地反对战争。 他有时支持战争,也是为了活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热爱英国感情极深,但他反对英国卷入战争,反对整个世界大战,他的角度和行动即使非常孤立,他说:“成千上万的人,我都会去。” 一战也确实拉开了20世纪主干期悲惨的一幕,但之后的许多悲剧都来源于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支持了英国反对法西斯的战争。 鉴于二战后核武器的出现,他把最后二十多年的相当大的精力放在了主张禁止和销毁核武器推广的运动工作上。 他看到了人类被核武器毁灭的危险。 尽管他很努力,但许多人都不关心这个危险,这让他很沮丧。 今天你怎么评价他的这项努力? 核战争终究没有发生,但那可能是我们的幸运。 另外,也许通过他和哪个反核者的努力,这样的危险减少了一点。 而且,现在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人类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生哲学 他愿意重过自己的一生”

罗素确实度过了美好的人生。 他幼年失去了父母,但也有家人的亲情。 他受过最好的教育和教育,他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个人也爱。 他快50岁的时候开始有自己的几个孩子,而且他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也投入了不少,为他们开办过学校。 他的一生虽然偶尔也有经济困难的时候,但基本上相当富裕。 他有很多和他一样聪明的朋友。 怀特海、维特根斯坦等。 他可以随时与世界领导人、各界精英(如果他愿意的话)进行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他给许多政治领袖写信,与爱因斯坦发表联合宣言,组织了萨特和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他的知识努力和社会活动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获得了很大的声望。

当然,他一生未必完全顺利,那实际上很单调无聊,他被监禁过两次,几次因大病避难,遭遇过交通事故和飞机事故。 但是,最后,可以说他确实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他有极高的智力,有辉煌的地位和名声,也有性格、教养和聪明所带来的魅力,他过着如此多彩的生活,活到了九十七岁。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有多少人能拥有这些优秀的发表、条件和幸运? 罗素想珍惜自己的人生,但很多人想珍惜自己的人生吗?

当然,罗素的人生态度坦率达观,从不抱怨自己的挫折,也感谢自己的幸运。 我同意他说的“对幸福的轻蔑一般是对别人幸福的轻蔑”,世界上幸福的人应该越多越好。 但是,在如何理解自己的幸福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幸福的道路上,大致上是罗素所认同的“偏差”。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社会规则平台,让人们尽可能在追求自己幸福的道路上不伤害他人。

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人类有比追求世俗幸福更深的渴望吗? 即使在幸福美好的罗素那里,我们也仍然能发现秘密的、不完全满足的不安和渴望。 例如,他在自传中写道,1918年11月一战结束的那天,他一个人在街上度过到深夜,注意群众的感情。 因为他还觉得群众心里飘飘然,在人们欢呼庆祝的时候,他依然感到“异样的孤独……确实,我也感到喜悦,但我的喜悦和群众的喜悦之间找不到任何共同点。 我渴望一生中与广大人民融为一体……”的渴望非常强烈,常常让他想象自己是某种人,但从那个深刻的意义上说,我绝不是其中的任何人。 ”。 爱不是逃避孤独的天堂。 “在爱的什么时刻,我几乎摆脱了这孤独的痛苦? 但是,后来想想,发现它的逃跑多少出于幻觉。 ……我最深的感情总是孤独感,而且在有人性的东西中找不到与之相伴的东西。 大海、星星、荒野的风,对我来说比最着迷的人们更有意义,而且,我认为人类的心情对我来说其实是摆脱对神无用追求的努力。 ”。 (《罗素自传》)

“人生哲学 他愿意重过自己的一生”

虽然他在1967年的文章中说这些意见已经不正确了。 但不可否认,他最终多次产生了这种思想。 比如1931年圣诞节,他在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感受到的。 又是一个雾夜,他在自家花园的塔楼上沉思:以前他认为人生的悲伤是杂音、微不足道的,现在他凝视着无尽的黑暗,却感到人生的虚无,“外面很黑暗,我死的时候,内心也很黑暗。 ……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要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为什么死了? ”

这是他相当特殊的东西,他在人海中还是感到孤独,在巅峰的地方还是感到失望,在胜利的时候还是感到沮丧,在极乐中还是感到悲伤。 他毕竟是这个世界和世纪罕见的智者。 无论如何,失去什么,都不会被人类的任何成功和喜悦所安慰。 这可能是他内心最深处的。 他自己也很少去看,甚至不敢看。

最后,让我谈谈罗素对人类未来的看法。 1959年春天,罗素在bbc的采访中表示,人类的未来有各种可能性、黑暗的可能性、希望的可能性,但最好先支持黑暗的一面。 人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社会生活普遍的“军事编成化”。 在各种科学发现、行政管理和组织的影响下,权威们获得了对人们意见和思想的非常巨大的控制权,一个身体的思考、希望和恐惧由权威们决定。 珍惜自由的罗素说,那个时候怀念他最初成长的旧世界,那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缝隙,越来越多的例外,那里的人们并不都融入到正确的模式中。

他认识到,人类的力量确实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大大扩展,人类现在有消灭贫困、大幅减少疾病、阻止战争的能力,但问题是人们的灵魂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邪恶热情。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他希望现代人们利用这些闲暇时间做过去富有教养的人们所做的事情。 但问题是,人们是否不想要它。 但罗素最后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认识。 这样,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比以前已知的任何世界都更加灿烂、壮丽、更加幸福、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幸福情操的世界。”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信息推荐

英格兰的大众健身“解禁”高尔夫和网球先行

新华社记者张薇13日起,英格兰高尔夫和网球场将获准重新营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可以跑步和骑自行车健身...

标题:“人生哲学 他愿意重过自己的一生”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