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6字,读完约3分钟

技术和人

面部数据一旦公开或出售,“变脸”、“变声”等高级伪造技术将不断发展,两相结合令人担忧。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支付等行业的应用,许多人享受着“刷脸”带来的生活便利。 但是,ai变脸软件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不安:在脸部“数据化”之后,它不再是唯一的,它可以随时随地被数据还原,从而导致某种“失控”,所以, 昨天的消息加剧了人们的不安。

据媒体报道,在某网络商城,某商家公开销售“面部数据”,其数量达到17万件。 据报道,这些“面部数据”涵盖2000人肖像画,除面部位置新闻外,还有眼睛、耳朵、鼻子等面部106个关键点。 其中既有明星,也有普通市民,还有未成年人。 一些当事人表示不知道自己的“面部数据”正在被收集和销售。

据店方介绍,自己平时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业务,至此收集了很多人的面部数据,以“赚取餐费”的形式发售,并未提供当事人的人名、身份证号码等新闻。 记者通报后,商品被撤回。 律师表示,这涉嫌侵犯他人隐私。

另一方面,面部数据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连接到互联网上、被交易,另一方面,“变脸”等高级伪造技术正在发展,无法辨别真伪。 另外,不仅可以“克隆”人的脸,还可以“克隆”声音。 最近,有报道称,骗子利用人工智能语音生成软件,冒充英国能源企业德国母公司首席执行官,成功地欺骗了许多同事和合作伙伴进行“汇款”。

事实上,即使ai的面部交换软件受到质疑、签约或公开销售面部数据,也触及到了人们隐私的基础:面部和声音“被伪造”时,有什么证据?

的指纹解读如果说是对身体实体的解读,那么人的脸部和声音的解读就是对这个身体数据的解读。 这意味着,在高度依赖网络的时代,如果能够模拟一个人的外貌、声音,犯罪分子就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完成一系列“个人真实行为”。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

本跟踪是为了更有效地预防视频、语音造假诈骗,核心问题还是更有效地保护人们的隐私。

对个人来说,建立隐私保护意识是关键。 以前,国内公众普遍缺乏“隐私忧患意识”,对这个问题不敏感。 现在涉及个人隐私的很多,越来越涉及到切身利益,人们相应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较真和行使法律武器维权的“观念水位”仍需提高。

对于保存客户数据隐私的公司来说,有必要加强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隔离”,提高不法分子窃取个人新闻的技术门槛,从而削减非法新闻获取后的经济价值。 相关平台可以加强监控,为“敏感商品”建立自动报警机制,防止这类新闻公然被贩卖。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数据保护相关法律的及时更新,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问题,为个人隐私保护打下坚硬的司法城墙。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在数据价值爆炸的今天,人们需要更强大、更强大、更具前瞻性的隐私保护条款来保护这个独特的“脸”。

□刘志刚( @互联网江湖主编)

信息推荐

英国议会再次否决了首相的早期选举动议

新华社伦敦9月10日电(记者梁希之区震球)英国议会下院10日凌晨再次否决了约翰逊首相提出的10月15日提前举行选举的动议。 ...

标题:“兜售17万条“人脸数据”:我的“脸”岂能成你的“商品”?”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