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4字,读完约8分钟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被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誉为“万世师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是汉代以来圭臻的作品。 歌德是18-19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作家,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作品中深刻地解读着人性和仁德,至今仍被无数人阅读和讨论。

1月3日,在爱琴海购物中心光之空间新华书店召开“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第七届,以“古典与未来之间的人与仁:歌德遇见孔子”为主题,对孔子和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傅杰。 德国魏玛经典基金会( klassik stiftung weimar )研究教育部负责人托斯滕贝格( thorsten valk ),曾多次对歌德与德国文学进行国际学术探讨,文化学家沈奇岚担任了此次活动的主持人。

从左到右:现场翻译,托斯·瓦尔格,傅杰,沈奇岚。

歌德时代变革的目击者和推动者

瓦尔克教授介绍说,歌德的一生经历了法国革命、工业革命,见证了欧洲教会的兴衰。 歌德诞生的时代,欧洲还是现代化开始之前的封建时代,他去世的时候,欧洲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土地。

但是歌德不仅仅是转型期的旁观者,他自己也成为了这场变革大潮中的一员。 例如,这场变革大潮推动了歌德改革,革新了大部分主题素材的德语文学,歌德之后整个德语文学语言和歌德之前的时代完全不同。 歌德新的现代德语文学语言至今仍影响着许多德语作家。 然后,歌德树立了新的艺术观:他非常强调艺术的独创性,提出了天才美学和独创性美学两个概念。 “对歌德来说,他认为,一部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创新性和独创性,而不是以现有形式继续模仿和快速发展。”瓦尔克说。

歌德之所以因德国文学而出名,与他的国际视野有着密切的关系。 歌德文学的创作不仅局限于欧洲,也热衷于世界文学。 例如歌德最感兴趣的是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的晨雾》的出版。 早在19世纪初,歌德就已经号召在全球进行文化交流,他是这方面思想的先驱,歌德也是第一位提出“后国”理念的作家。

“我们在谈论文化时,必须超越自己的国境,从国际的角度来讨论文化。 他认为,只有所有国家、所有文化都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造福自己,并且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流,文化才有未来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 瓦尔克说。

歌德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注意者,也是诊断者。 在其经典《浮士德》中,他谈到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时代脉搏的跳动频率也在加速。 此外,现代化还可能带来文化认同的丧失和认同意识的模糊。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历史记忆被我们遗忘了,但这些历史正好说明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他看到了现代化的开始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点积极的一面,也预见了现代化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点消极的结果。 ”。

在社会向现代化进程过渡的过程中,只有变化本身可能永远不会改变。 歌德有着不变的意志,紧紧抱住历史不变是他的反对。 他认为应该基于以前传下来的事和历史来寻求新事物,寻求变化,在以前传下来的事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 通过这样的观念,歌德达成了过去和未来的平衡,也是创新和以前流传下来的平衡。 也印证了这个歌德与时俱进的艺术观。

辩证地看待“君子不器”的现代教育意义

古典思想必须经过现代社会的实践过程不断修正才能长久。 即使是当时确实的箴言,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检查和淬火。 傅杰表示,《论语》中的“君子不器”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一部分行不通了。

“这个‘不是器皿’简单来说就是不拿你当器皿,但我现在单方面认为推广这种思想是不负责任的。 ”傅杰认为,孔子想培养弟子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在现代社会,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也就是说,培养一技之长并不一定是绝技,但在某个位置上,“可能没有人能代替你。 你的位置比较稳定”。

如果有自己的技能所长,可能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胡杰认为,这也有弊端。 “你必须在小事件中知道很多。 巨大的代价是,不能制造很多人应该知道的东西了。 其实是悲伤的事件”。 他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 有人眼睛不好了去找医生。 医生对患者说。 你是左眼,我专门治疗右眼。 “当然,这样的医生可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专家。 但是,人生到了这个地步,可能就没意思了。 搞清楚右眼所有的东西,不知道左眼,更别说不知道其他东西。 ”。

为了防止对一个行业的过度研究,要失去对其他专家的敏锐度。 一些理工学院将举办人文阅读比赛。 推广一年读几本书,读完会有奖励。 傅杰认为,文学必须逐字仔细地阅读。 《歌德谈话录》里一定有很多人生的智慧。 那是老年人在人生结束时表现出的火纯粹的人生和学问领域。 ”。 绝对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让人领悟。

傅杰一直向学生强调,每天要抽出时间看书。 读20字诗的话,一年就300首以上,第二年的水平会稍微提高一些,随着每天读28字诗的习惯,5年、10年后人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方法也提倡歌德。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每天读好诗,每天看好画,每天听好曲。

君子应该“无器”吗? 在歌德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也谈到了相似的话题。 他把“不成器”看作是重视通识教育的体现。 歌德在他的这部作品中讲了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通识教育,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一切都必须包罗万象。 另一种教育观念是专攻某方面的职业教育。 歌德把这两个作为一个目标。 我想传达的是,这两者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因为囊括所有知识的教育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将人培养成某种职业的专家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因为它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化、人的贫瘠化、人最终的异化,成为工具。 ”。 瓦尔克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

歌德和孔子的许多思想一致

傅杰表示,有文化的中国人,应该多少了解孔子,多少应该读读《论语》。 “原因很简单,中国文化不断,但中国文化从汉代开始儒家就是主流文化,《论语》中出现的孔子思想影响着中国政治、社会、文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英国诗人西休·奥登曾说过:“没有谁也记不住的书。”

出版现代书,可以用商业手段炒作,找闺蜜做广告,一本书还可以炫耀一时,但100年后这些社会资源就没有了。 真正决定这些书是否在市场上的是继承人。 《论语》虽然只是一句话,并不完整,但不必再为其流芳百世背书,而且其现代影响之大,可以保证它继续流传下去。 歌德的着作也是如此,世界各国人民都受到歌德智慧的赠与。

歌德之所以被称为“魏玛的孔子大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孔子很相符。 瓦尔克说,歌德不仅读过拉丁语版和法语版的《论语》,歌德不仅读过,还将许多儒家学说和想法融入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瓦尔克举了一个例子。 歌德在1780年左右写给奥古斯特公爵的诗中,谈到了如何成为明智的君主。 歌德认为,作为君主,必须关心人民,为人民创造福利,歌德在这首诗中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与孔子关于君的想法很相似。 歌德本身也是支持改革的政治家,想使用那样有教育意义的诗进行教化,鼓励君主参政,推进该地区的政治改革。

歌德所处的时代初期面临着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他预见到了许多社会未来的挑战和问题。 他在考虑应对措施时发现孔子的许多想法和他一致。

立足现代,回顾过去的经典作品,重温两位圣贤智人的话,可以给现代人很多思想启发。 歌德所属的时代是现代性刚刚开始的时代。 孔子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更古老的,或者说是社会刚刚形成的阶段。 但是,他们之间的想法很相似,提案也非常接近。 这也许可以证明,尽管许多言论在现代语境下有争议,但其普遍性几乎跨越了时间的限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信息推荐

鲁中职业学院教学部长创教职校(继承第一版)

学校深入配合优秀的职业人才多次培养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培养教育管理,努力使学生成人。 深入开展人文教育...

标题:“当歌德遇见孔子:古典作品中的未来启示”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