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37字,读完约12分钟

现代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创新。 当地时间4月24日,为德国工业重镇汉诺威、汉诺威工业展举办。 集成电路资料

年2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发布了《国家工业战术2030》( Nation Alein Dustries Trate GIE 2030 )。 该产业政策计划草案旨在对比支持工业行业,进一步提高德国的创新能力,在新的世界产业竞争中保持德国的领先地位。 但是,其中关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支持大企业快速发展等文案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在“国家工业战术2030”之前,德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产业政策促进特征产业和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始于2006年的高科技战术。 德国政策制定者将高科技战术视为战术创新政策的一部分,在重新提及产业政策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这一产业政策是现代产业政策,与以前流传的产业政策划清界限。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现代产业政策

已经有关于产业政策比较有效性持有不同观点的研究。

支持者从外部性的角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克服市场故障带来的效率损失,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反对者认为政府认识有限,产业政策的效果往往违背政策制定的初衷,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一点国家采取的现代产业政策克服了市场失灵,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促进措施。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服务化和离岸外包业务的频繁化,全球价值链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链上不同工序之间的附加值差异更大,随之而来的是全球产业结构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产业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公司在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了全球价值链的等级,全球价值链的等级影响了本国公司和产业的能力。

现代产业政策的特点是:

其一,从政策目的来看,现代产业政策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目的,重点是价值链附加值高的第一阶段(生产前阶段)和第三阶段(生产后阶段)。 以前产业政策第一对比的是价值链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其二,从支撑点来看,在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下,价值链上游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中游的增长。 先进的技术往往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技术的外部性”。 因为这个现代产业政策推进的对象是带来越来越多的正外部性的技术和领域。 过去在产业政策下,政府一般设定具体的目标,选择特定的公司、产业或技术给予相应的奖励,即“选择胜者”,但这些“胜者”并不一定具有技术前瞻性的特征。

其三,从政策措施来看,政府决定了新闻的有限性,因此政府在现代产业政策中没有直接介入价值链,而是制定规则,提供公平的条件和经营环境(特别是价值链的第三阶段),通过教育和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然后建立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以前流传下来的产业政策多采用税收、补贴等直接手段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

现代产业政策特别注重促进产品的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培养,重点是帮助尖端技术和新兴领域的增长。 可以说现代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创新。 促进创新是一项政策无法单独完成的。 因为这种现代产业政策往往与其他研发和创新措施相结合。

二、作为高科技战术的德国现代产业政策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的许多产业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在研发、设计方面创造了高产业附加值,生产组装外包给劳动价格更低的国家。

但是,德国工业制造业的特点近年来也面临着挑战。 从外部来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工业水平迅速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上逐渐从中间端向两端上升,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通过国家工业政策实施着“再工业化”。 从内部来看,德国面临着路径依赖锁定效应的负面影响。

联邦政府提供咨询意见的德国研究创新专家委员会( efi )认为,德国虽然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自古流传的制造业保持着特点,但新兴产业由于缺乏人才和资源,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升级是德国经济面临的课题。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200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高科技战术( 2006-2009年)”,目的是重点扶持包括能源、健康、生物技术在内的17个未来新兴行业,让德国重回世界创新的领头羊行列

同样的全国性战术没有出现在德国历史上,这表明德国政府历来在联邦层面只重视秩序政策和诉求的宏观调控进程政策的由来已久,并开始将观察力转移到产业政策上。 最初的高科技战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发投入和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这一战术实施结束的一年,德国又推出了“德国高科技战术”,选择了气候和能源、健康和食品、交通、安全和通信5个行业作为“未来项目”的重点支撑。

年11月,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术,作为“德国高科技战术”的一部分,强调价值链的数字化和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融合,是“新闻-物理”融合体系的物联网和服务体

年,德国政府发表了“新的高科技战术——为德国创新”( dieneuehightech-strategie:innovation enfürdeutschland )的报告,首要目的是引领德国走向世界的创新 新的高科技战术进一步突出了跨领域的特色,设置了新的主题和新的创新促进工具。

可见德国的高科技战术并不是以前就传入产业政策的,而是具有系统和战术特征的现代产业政策。

首先,其核心是促进创新,第一是价值链上游的“生产前阶段”,特别是研发活动,政府不参与价值链上的生产组装阶段。 然后,将大量资源投入生物、可再生能源、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和尖端技术。

其次,政策支持的重点具有跨行业的特征,如云计算、数字教育、智能服务等覆盖多个领域的数字经济,以及为新一代制造业提供动力的“工业4.0”等。 这种行业覆盖面广,辐射范围广,能给价值链带来更大的正外部性。

第三,强调实施方法以间接参与为主,为创新活动设定框架条件,特别是为价值链上游的创新活动制定高效有利的规章制度,为市场导向型价值链下游活动创造公平的经营者环境,促进竞争。

第四,高科技战术具有创新政策的特点,是德国政府创新促进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作为现代产业政策,德国政府新世纪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高技术战术继承了德国创新促进措施中说明的比较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促进创新合作互联网及研发活动,在促进范围上补充了一点尖端技术的目标指向。 德国政府的目标是通过高科技战术为德国的创新政策建立系统,建立覆盖各部门的框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合作。

三、德国高技术战术的正面价值和困境

分析德国公司级数据后发现,德国高科技战术总体上在“量”(公司规模)和“质”(劳动生产率)方面对德国公司有促进作用。

从公司规模来看,该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落在中小企业身上,但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对大中中小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地区来看,从新的高科技战术中受益最多的是德国西部的公司。 此外,出口强度、高素质人力资本也促进了德国企业业绩的提高。 在宏观因素上,德国的经济周期和外部贸易环境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但从影响程度上看,产业政策的作用大于经济周期和外部经济贸易环境。

德国的高科技战术惠及不同规模的公司,但一个大问题是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存在。 西部公司获得了政策红利,但东部公司利润相对较少。 这要求政府通过区域结构政策,向新联邦州(即在两德统一时加入,来自前民主德国的5个州)的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支持。

而且必须看到的是,尽管德国实施高技术战术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在新的产业转型时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尖端科技行业发展迅速,高技术战术下的德国仍在国家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德国高科技战术设定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了3%的目标,但在横向上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例如,从2006年到2006年,德国的研发强度提高了约23%,而中国的研发强度增加了57%,韩国增加了61%(4.55% ),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德国。 在创新产出的一般指标——专利申请量方面,这一时期德国申请量基本维持不变,略有减少,但美国和韩国分别上升32.5%和26.8%,中国更是增长了9倍。

第二,德国新兴产业依然增长缓慢。 美国和中国在平台经济、网络经济和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领先于德国。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仍面临巨大压力,德国政府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战术以美国和中国为跟踪目标。

第三,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德国政界(特别是经济和能源部)也在反思经济政策。 正如《国家工业战术2030》所述,“(德国)政界长期以来忽视了世界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的一点研究一直不全面,评价标准不明确”、“产业政策战术在世界许多地区迎来复兴,是市场力量。” 中美等国产业政策带来的效应使德国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中国政府的鼓励措施帮助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受此影响,认为应该应对加强国家对产业快速发展的参与这一同样的产业政策。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在《国家工业战术2030》草案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产业促进建议,力度之大近年来在德国经济政策中少见。 其中的一项政策借鉴了高科技战术的经验,如框架条件的优化、高科技和基础创新(如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 但有一个重要主张已经超出了德国现代产业政策的范畴。

第一,政府计划支援的所谓“关键领域”中还包括钢铁、铜铝、化工等以前流传的制造业,这些领域不是技术上需要世代间支援的新兴产业,普遍附加值不高,是现代产业政策的对象, 这方面的措施反过来会挤压其他新产业的增长空间,加剧德国“能力陷阱”的困境。

第二,支援少数大公司,建立“德国冠军”和“欧洲冠军”型的大公司。 现代产业政策的支持对象不是以公司规模大小为基准的,德国现在的大公司很少依靠政府的支持迅速发展。 同时,该政策的指导也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竞争基本对立。 这个政策提案已经引起了德国中小企业的不满。

第三,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国家设立专项基金,在外国企业收购德国敏感领域的公司和关键技术时,国家可以通过入股的方法直接干涉或阻止交易。

事实上,这项措施并不是第一次提出,而是在此之前开始实施的。 年,来自中国的国家电网计划收购德国能源公司50hertz的20%股份。 由于没有达到德国《对外经济条例》当时规定的25%的审查门槛,德国政府无权审查。 但是德国政府认为这笔交易关系到能源供应的安全,并以国有银行出资的“异常”的方式阻止了这笔收购。 其背景可能是对中国在德国收购高科技企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担忧。 (详见豆蔻:《德国国家工业战术2030》经济动荡背景下的新产业政策》,信息为澎湃,于年2月27日发表。 )

虽然政府报纸的有限性要求政府不要直接介入市场,但这种直接干涉公司入股决定的措施回到了以前传达产业政策的方法上。 可以说,“国家工业战术2030”的许多政策建议违背了创新和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政策目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偏离了现代产业政策的轨道。

四、结语

《国家工业战术2030》目前还处于草拟阶段,具体的实施和推进需要德国社会各界的讨论。 此外,该产业政策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及其现任部长彼得·厄尔迈尔( peter altmaier )的主张,不代表整个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的意愿。

事实上,考虑到《国家工业战术2030》受到学术界、商界和政界人士的诸多批评,预计该计划不会轻易从当前版本上升为国家政策,其中有许多文案必须重新修改。 特别是加强争议最大的国家干预和扶植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文案并未得到推进。 预计该计划中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将继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此外,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的德国将继续扩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行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框架条件。

(本文原题“产业政策能否提高公司业绩——德国基于高科技战术的实证分解”,刊登在《欧洲研究》年第4期,页111-129上。 有很多删改。 具体技术细节见原文。 )信息推荐

德国研究报告称,美国对欧盟汽车加税,或引发德国经济衰退

柏林11月7日电,德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7日发表的报告称,如果美国对从欧盟进口的汽车征收关税,德国经济有可能陷入...

标题:“从《国家工业战术2030》看德国当下产业政策的成败得失”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