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9字,读完约2分钟

中枢性协调障碍( zks )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于1976年提出的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代名词。 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有脑损伤史、发育障碍、中枢性协调障碍等临床表现,但未能确切诊断为脑瘫,将来有可能迅速发展为脑瘫的危险儿童,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 二、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主要病因

1 .出生前因素: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孕妇腹部外伤、多胎妊娠、高龄妊娠、先兆流产、妊娠毒血症、胎盘原因、孕妇慢性疾病、妊娠药物、接触放射线。

2 .出生时因素:早产、低体重、难产、分娩中婴儿大脑受伤、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

3 .出生后因素:病理性黄疸、感染、缺氧窒息、颅内出血、抽搐。 三、中枢性协调障碍的首要干预方法

1 .康复:1~3个月:视听刺激、头控训练、肌张力改善和异常姿势抑制。 46个月:自发翻身、捕获物、坐位训练、肌张力改善和异常姿势抑制、手法眼协调训练。 7~9个月:爬、立位训练、抓举训练、听话能力和发音训练。 10~12个月:听了独步、扶跑、独步训练、能力训练。

2 .针灸推拿治疗。

3 .物理治疗:包括合理运用水、光、电、磁疗、超声等治疗。

4 .促进脑代谢药物治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再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5 .辨证辨质内服中药治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调整体质。

四、中枢性协调障碍为什么需要早期康复治疗?

中枢性协调障碍一般分为极轻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其后发生脑瘫的比例分别为7%、22%、80%、100%,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免迅速发展为脑瘫。 儿童神经系统在出生6个月内发育最快,处于快速发育分化阶段,大脑代偿能力和可塑性强,患儿6个月内,脑损伤尚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尚未固定,恢复能力越强,治疗越早,疗效越好,6个月内“黄金” 实际上,6个月以后的治疗也能取得恢复效果。 信息推荐

德国客户的信心非常堪忧。

柏林电(记者朱棣文)德国市场研究机构的贾芬凯28日发表报告,预测9月德国顾客信心先行指数为9.7点,与8月持平。 其中,...

标题:“中枢性协调障碍”

地址:http://www.ok-sl.com/ozdt/4715.html